7月10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官方公众号发布《2023中国春茶产销形势报告》。
报告指出,受2022年夏秋季高温干旱天气及2023年春季干旱气候的叠加影响,各地早春茶树生长和萌发缓慢,枯叶现象频发。尽管各产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最大程度减少茶叶损失,但多地早春茶仍大幅减产20%以上。进入4月,多地旱情得到有效缓解,茶叶生产整体得到了有效恢复。截至目前,预计2023年中国春茶总产量较上年减少15%左右。具体来看,大部分省区的春茶均有不同幅度减产,只有陕西、甘肃等少数茶区产量保持平稳或略有增长。
在价格方面,受产量与质量的综合影响,全国春茶交易价格普遍上涨,且高价区价格维持时间长,平均增幅在5%-15%。据调查显示,四川地区茶青收购价格较去年上涨10%,陕西茶青价格同比上涨16%,湖北茶青价格同比上涨15%,重庆茶青价格同比增长10%-15%。茶青价格的上浮带动了干毛茶价格同步上涨。据了解:贵州茶青价格及干毛茶价格均较去年上涨5%-10%,江苏春茶鲜叶及干毛茶价格普遍上涨15%-30%,浙江茶叶价格普遍上涨10%以上。
目前,全国春茶生产季已基本结束。根据调度汇总,预计2023年中国春茶总产量在140-150万吨;由于名优茶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农业产值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减。在内销市场,各品类春茶的销售形势明显好于去年,表现为价格适中、销售顺畅、库存压力较小。同时,由于2023年的农历端午时令较晚,因此当年全国春茶销售季将延续至6月中下旬,预计总销售额与去年持平或略增。
报告支出,在中国茶产业持续向好的同时,困扰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仍亟待解决: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能过剩的风险日益加剧。二是在茶类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盲目跟风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禀赋,且过分关注名优茶,忽视了大众消费需求,限制了茶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经济效益远未达到预期——在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的同时,产品的销售价格增长乏力,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四是中国茶产业的生产基础总体较薄弱,与推进茶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五是在流通消费领域内,缺乏科学引导、理性引导,消费者、生产者、科技工作者、文化研究者之间严重缺乏互动,茶叶知识的普及、消费观念的改变都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