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来源:西安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4-12-02 16:07:1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产业兴旺是富民强县的根本,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不仅关乎农民的持续增收和乡村的全面振兴,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安市高度重视涉农区县富民产业的培育,积极推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初步构建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合作共赢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在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对县域富民产业的创新驱动作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优势,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首先,要以数字赋能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县域优势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数字技术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持,还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一要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富民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建立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政府科技资金、高校科研力量、企业技术团队等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通过创新扶持政策和联农带农机制,形成多元主体良性互动、深度参与的设施农业发展联盟。同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大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大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智慧牧场,通过品种、技术、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创新和综合应用,为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韧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县域富民产业以富民为价值导向,具有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等基本特征。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思路,各区县围绕1-2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的主导产业,做好县域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打造县域富民产业体系。针对部分特色产业存在的产业链不完整、供应链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依托周至、鄠邑、蓝田、临潼等农业发展基础雄厚区域,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基地,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的产后加工、仓储物流与冷链配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加强产业监测,引导经营主体细分市场、错位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不同环节的各类主体发展产业联合体,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协同体制机制,提升供应链的高效率和稳定性,增强县域富民产业集群的发展韧性,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其次,要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打造优质乡土特产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领域的新兴业态,电商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要加快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农产品销售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和“粮袋子”。随着“直播+电商”网购方式的兴起,这种新业态逐步向农村延伸。要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针对重生产不重流通问题,围绕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引导乡村传统商贸企业开展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发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与直播带货新农活,通过数字化营销拓宽致富增收之路,带动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要建设农村电商直播基地,打造优质乡土特产品牌,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孵化培养一批农产品网络销售实用人才,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针对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效率低的问题,加强供应链协同管理,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信息共享等方式,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此外,还应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化,发挥周至、蓝田、临潼、阎良等区县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拓展乡村产业的增值空间,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注入新活力。

最后,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边界,形成县域富民产业新的增长点。

一要打造农业景区,开创融合发展新路。因地制宜地挖掘并发展能承载农民就近就业增收的乡村新产业,增强县域产业发展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新发展阶段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2021年以来,西安市各区县积极探索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形成了以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荞麦花海、长安区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长安区十里蛤蟆滩稻花乡里农业景区等为代表的多功能农业景区。农业景区以粮食生产和初级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能力为前提,以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为特色,在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同时,推进稳产保供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增加农业的溢出价值,充分发掘、多向彰显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推动“农业+”新业态发展。

二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依托乡村自然资源环境和人文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开发,打造既有地域特色和发展前景、又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同时,深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着力打造阎良区休闲采摘乡村游、临潼区石榴采摘观光游、鄠邑区葡萄采摘乡村游、高陵区休闲观光研学游、周至县采摘体验乡村游等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确保农民能通过多种途径深度融入县域富民产业链条,从而凝聚起富民兴村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力量。(高旭红)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