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菌棒”到“金棒”: 镇安现代农业产业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陕西乡村振兴融媒体平台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9-09 14:07:46

金秋九月,三秦大地处处是丰收的景象。9月8日,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果媒体宣传推介活动走进商洛市镇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个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产业融合为墨,在镇安县331.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变废为宝,书写“点菌成金”新答卷

镇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县城东北部,覆盖8个镇20个行政村,园区巧用林木修抚枝、农作物废料等废弃资源生产,把桑枝、秸秆变成菌棒,这不仅是‘变废为宝’,更是让生态价值成为发展的发力点,昔日的“闲置资源”真正变成了农户的“致富宝贝”。

在产业链延伸上,园区构建起“上游繁育—中游种植—下游加工”的完整闭环,引进2家加工企业,建成香菇脆片、香菇酱生产线各2条,还注册了“清野秦绿”“秦楚岭香”商标,申报“镇安香菇”“镇安木耳”区域品牌,从地头到餐桌,每一根菌棒都带着“镇安品质”的印记。

走进商洛市丰菇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大屏上,实时监控每个菌菇棚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生高温,平台就会及时预警,启动喷淋系统进行降温。”公司负责人蒋维华介绍说。

生产基地大棚内,一排排菌架上,饱满的香菇缀满菌棒,农户们正忙着采收,指尖翻飞间,新鲜的香菇被快速分拣、装筐,这看似寻常的劳作场景,藏着镇安从“穷山沟”到“致富窝”的蜕变密码——一根菌棒,撬动起15亿元年产值,让2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书写了“点菌成金”的乡村振兴答卷。

带农增收,绘就智慧现代农业新蓝图

“我们创新‘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就像庙沟村用130万元财政资金入股,每年能拿5%的固定收益,光这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6.5万元。”丰菇源农业公司负责人蒋维华介绍说道,作为园区龙头企业,丰菇源农业公司始终把“带农增收”放在首位。

在公司的香菇栽培示范基地,20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智慧农业平台正自动调控棚内光照与温度。“以前种香菇全靠经验,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能调温通风,100亩基地年栽培100万袋,效率比以前高多了!”大坪镇庙沟村种植户站在大棚里,操作着智能化控制系统笑着说。

为提升菌菇种植技术水平,镇安县科技特派团食用菌产业组5名专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引进申香1513、豫香1号等香菇新品种,提高了食用菌单产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

“我跟着公司种了5万袋香菇,从菌种到技术再到销售,公司全帮我们搞定,去年光种菇就赚了8万多,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正在棚里采摘香菇的种植户汤正余高兴地说。在园区务工的庙沟村村民田桂枝更是产业园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稳定活,现在在产业园上班,一年收入2万多元,既能照顾家,又能有收入,日子踏实多了!”


立体栽培,打造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样板

走进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山区平地少,我们就往‘空中’要空间!”公司负责人余之超介绍,这种模式比大棚吊袋式成本降低30%,“而且菌袋能360度旋转,光照、水分都均匀,产量直接提高30%以上。”

不仅如此,秦绿食品公司还探索“光伏+木耳”农光互补模式,光伏板发电,板下种木耳,一亩地两份收益,这就是食用菌+的新玩法,一地两用,拓宽增收渠道,有效解决了山区平地少的问题,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想。

如今,从“一根菌棒”到“一条产业链”,从“生态优势”到“经济优势”,镇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正以独特的“菌业”密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一根根小小的“菌棒”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金棒”,串联起生态、经济、民生的纽带,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镇安篇章”。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