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邝吉余:三十余载杏林路
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7-16 10:25:59

7月5日,邝吉余为患者测血糖。

通讯员   邝松林文/图

7月5日清晨,秦巴山间的薄雾尚未散尽,汉阴县蒲溪镇先锋村卫生室村医邝吉余已收拾好药箱,跨上自己的旧摩托车,驶向村民黄忠明家。

黄忠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动不便,是邝吉余重点关注的对象。

“吉余,你又来啦,真是辛苦你了。”坐在门前的黄忠明,脸上绽开了笑容。

“不辛苦,您身体咋样?”邝吉余一边回应,一边为老人量血压、听诊。检查完毕,他不忘耐心叮嘱老人日常注意事项和药品使用方法。

邝吉余的学医之路始于1984年。那年,父亲早逝,作为长子,年仅15岁的他选择学医。他积极参加培训,如饥似渴地汲取医学知识。20岁,他成为先锋村唯一的医生。

最初,村卫生室设在家中,条件简陋、药品稀缺。他常常需要步行几十里到镇上、县城,用背篓将药品背回山村。后来,有了自行车,遇到险峻路段,他就推着自行车步行将药品送到患者手中。

行医之初,他的生活完全围绕着村民。上午在卫生室接诊,下午翻山越岭出诊。这份淳朴与尽责,赢得了村民深深的信赖。一个寒冬深夜,村里一位七旬老人突发高烧昏迷。接到求救电话,邝吉余背起药箱冲进风雪中。山路湿滑、寒风如刀,手脚被冻得麻木,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最终,经过他一夜守护,老人转危为安。

三十余载行医路,邝吉余用坏了20多个药箱,积攒下厚厚的赊账本。面对无力支付药费的乡亲,他总是说:“先治病,钱的事以后再说。”药品赊出去,他却极少主动索要药费。

为补贴家用,邝吉余养过蚕,常常天不亮就出门采桑叶。可不论何时,只要村民需要,他背起药箱就走的习惯从未改变。懂事的孩子们默默接过了家中的农活,深知在父亲心中,村民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邝吉余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凭借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双双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如今,他们都在汉阴县乡镇卫生院工作,延续着父亲守护百姓健康的使命。

成为签约家庭医生后,定期随访是邝吉余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不久前的一个雨天,刚结束卫生室工作的他接到电话:村里一名老人风湿病发作。邝吉余立刻检查药箱,带上针剂药品,披上雨衣,骑上旧摩托车冲进雨里。雨水模糊了视线,他小心骑行在湿滑的村道上。赶到后,量血压、检查、配药、消毒、注射,一系列动作精准熟练。看着老人眉头舒展,他才松了口气。“只要乡亲们需要,我还能走,就继续为大家治病。”他说。

岁月早已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华发早生、脊背微弯、视力下降。但在村民心中,他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定心丸”。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你们看病时要多用心,多为患者减轻些痛苦。”这是邝吉余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每次邝吉余外出巡诊的摩托车一发动,引擎声便会在山间回荡。村民知道,那药箱里装的,不仅是治病良药,还是一位乡村医生三十余载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