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国安在整理染坊内的服装。记者 李石 摄
张媛 记者 李石
4月20日,兴平市赵村镇正心染坊,衣架上悬挂着旗袍、唐装等带有浓郁“国风”的服饰,店主郝国安正在扎花,他将土布折叠、捆扎、缝缀,麻绳与布料交织形成色彩斑斓的纹理。
年过半百的郝国安,家住赵村镇晁庄村,是非遗扎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扎染的灵魂在于‘留白’,每一道褶皱都是自然与人工的对话。”郝国安说,染坊坚持使用板蓝根、茜草等天然植物染料,经清洗、调色、漂染、定色等数十道工序,最终呈现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的蓝白纹样。
他的染坊目前可以扎出200种不同的花型,可以染出靛蓝、墨绿、紫色、大红和桃红5种不同颜色。
“最经典的还属千年的靛蓝。”郝国安说,靛蓝因青花瓷的外观色彩而起名,深受人们喜爱,扎染技艺传承数百年,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一抹蓝。
据了解,兴平土布扎染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其前身“登贞庵”染坊便以“靛蓝生花,布帛成韵”闻名关中。
历经两个多世纪的风雨,这项融合了植物染、扎结防染和土布织造的复合技艺,于2022年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的染坊在今年年初获批“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工坊”,成为三秦大地非遗保护的样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永葆生命力。六年来,郝国安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染坊每年接待数百名师生研习扎染技艺,他还担任该校校外指导教师,将徒手扎染技艺倾囊相授,让这项非遗项目得到完美传承。
旗袍、床品、唐装等扎染文创产品不仅在抖音直播间受到粉丝热捧,还通过设立在兴平市各大旅游景点以及山西太原青龙古镇的门店销售,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
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打开了扎染商品的销路,多年的耳濡目染,郝国安的儿子郝康喜成为了非遗土布扎染的第六代传承人,在山西开设了一家门店。
眼下,正是旅游的淡季,郝康喜返乡与父亲交流扎染的技巧。“一件靛蓝蝴蝶款式的唐装,售价就在千元以上。”儿子看重商业价值,父亲更在意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发扬。
“想将扎染技艺做成文化产业,让乡亲们都加入进来。”郝国安说,传承的同时,大家才能享受到实惠。
古老的扎染技艺扎根于当代生活,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项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土布扎染技艺,正在新时代续写着传奇,成为陕西非遗的崭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