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蒜法”带飞“老把式”
来源:咸阳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6-05 09:34:39

谷护国在收获大蒜。记者 李石 摄

6月4日上午,武功县小村镇薛祥村,当别的蒜农还在弯腰手工采挖大蒜时,谷护国的自走式挖蒜机已隆隆驶过6亩蒜田,采挖效率之高,让其他蒜农羡慕不已。

深埋地下的蒜头“钻”出地面,老伴薛俭绸和儿子谷崧抖去蒜头上的泥土平铺在田垄之上,三人配合默契。

“播种用农机,行距株距都精准,如今再加上这台机器,大蒜采挖更省力。”对于这台“神器”的效果谷护国甚为满意,更让他感到骄傲的是,这是全村第一台挖蒜机,其中还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从蒜种筛选机到大蒜种植机,再到如今的大蒜收获机,农用小型机械贯穿于种植—管理—收获整个生产流程,科技助力之下,谷护国的大蒜种植事业走在全村的前列。

“过去,弯腰刨蒜,现在,推车挖蒜,这都是娃的功劳。”说到此,谷护国憨憨地笑着。“人工挖蒜既费时又费力,父母手指肿大疼痛难忍。”父辈采挖辛苦劳作,谷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又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前段时间,谷崧参加了武功县举办的新农具新技术推广培训会,了解到山东的蒜农用上了挖蒜机,于是通过抖音平台下单,花2700元给父亲订购了1台。

“不伤手,效率高,6亩蒜地1天就能收完。”谷崧算了一笔账,今年亩产在1200斤以上,目前每斤蒜头的市场行情在1.2元,大蒜一项收入就超过8000元。此外,之前的蒜薹还有12000多元收入,机具是短期投入,蒜地是长期回报,磨刀不误砍柴工。

武功县小村镇党委书记梁军刚介绍,小村镇是武功县大蒜的主产区,2700户蒜农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新农具新技术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计划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农机共享经济,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看着挖蒜机效率高,薛祥村其他蒜农羡慕不已。“能不能给咱也帮忙挖蒜?”“从哪里买的这机具?”村里的一些蒜农来到谷护国的蒜地里,或请求帮忙或打听情况。“没问题么,一会儿让娃过去给你们帮忙。”面对乡亲们询问,谷护国均给予热情回应。

“新农人”加入,传统农业有了新鲜血液,新质生产力应用于农业领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参加新农具新技术推广培训会的农户人数日渐增多,年龄呈下降趋势。”武功县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罗斌说。截至目前,武功县农机服务中心已举办新农具新技术推广培训会、驾驶操作技术提升安全培训会5期,参与人数超过400人次,35周岁以下占比较去年提升超20%。

(记者 李石)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