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伟: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西安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3-07-17 09:49: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当前,我国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仍处于低端,面临农产品价格低价徘徊、生产成本大幅抬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发展瓶颈。要摆脱农业投入大而效益低的困境,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信息技术等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兼具生产、消费和观光功能的休闲农业,实现农业功能的多维度开发。同时,通过发展休闲农业驱动土地、技术、人才、制度等农业发展要素的组合和升级,推动农业产业链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文创生产制造等产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的融通。最终,通过农业生产和组织的工业化,培育壮大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综合效益。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虽然主体在乡村,但是主导在城市,是城市和乡村功能互补、协同推进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具有旅游资源聚集、人才集中、物流商贸联通、公共服务供给等优势,能够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和要素,带动和辐射乡村旅游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依托自然风光、田园风情、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群到农村观光、度假或生活,并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实践表明,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通过挖掘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并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旅游资源,释放了乡村发展活力,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循环,实现城市和乡村共建共享、共同繁荣。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旅游通过活化农村古民居古建筑古镇等历史遗存和民间习俗、节庆活动、礼仪仪式、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旅游、农业、林业、康养、文化、教育、影视等产业,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方面的功能溢价,推动了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以乡村旅游发展为牵引,能够激活农村优质资源和闲置资源,推动乡村自然资源增值,催发农业农村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也意味着乡村旅游业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分级负责、各司其职、执行有力的领导体制,实施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跨部门工作会商制度,推动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合作。其次,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一体化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步建设、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构建城乡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补齐乡村旅游发展在交通、通信、安全保障和救援等方面的短板。最后,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动态监管的乡村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开展多部门联防联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乡村环境,恪守耕地安全、生态安全和文物安全。

科学制定村庄规划。按照保留原貌、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要求,遵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规划要把握传承乡村文化根脉、保护乡村生态底线、推动工农和城乡融合的要义,突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线,坚守民族特点、地域特征、乡土特色。另外,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旅游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理念,统筹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业转型、城镇发展等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农村空间布局,打造康养度假、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和保持传统文明、兼收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培育宜居宜游的生活环境。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工矿废弃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引导企业、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以独资、合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引导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联合体,推广“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等运营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利益共同体。规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类经营主体间的资本联结关系、契约关系和利益关系,构建互利互赢的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构建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农村用地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自有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建立包括普惠小微贷款、信用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专项债券、短期融资券等的投融资支持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旅游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退休人员、退役军人、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旅游职业经理人等“创客”投身乡村旅游业,打造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创新孵化载体。健全乡村旅游建设和服务标准体系,引领乡村旅游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强化智慧科技赋能。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构建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实现气象预警、旅游交通、周边景区、特色餐饮、农副土特产品等信息的共享。鼓励地方政府、景区开发线上实名制预约系统、在线营销系统、大数据监控系统,提供预约消费、信息发布、人流管控、智慧导览、产品营销等多种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