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2-11-30 10:12: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分类指导、抓点示范,突出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就业帮扶、重点县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化统筹协调、督导考核、要素保障、作风建设,努力实现干部队伍展现新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效,发展内生动力得到新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制度保障。一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持续完善财政、金融、社保等激励机制,招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外乡贤等群体返乡创业兴业;坚持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引导干部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二是畅通资金流通机制。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乡村振兴“输血”;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挖掘资源、盘活资产,为乡村振兴“造血”;完善乡村治理,建设平安乡村,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各类资本放心下乡、安心发展,为乡村振兴“活血”。三是畅通资源汇聚机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加快消除制约城乡资源要素流通的政策壁垒和制度障碍,让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充分涌流。

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是建强干部队伍。强化分级分类培训,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二是培育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打造一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三是提升农民素养。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推进农民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基础。一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切实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打造城乡特色风貌。突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特色,探索乡村建设“四沿(沿秦岭、沿黄河、沿渭河、沿汉江)三建(党建引领、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等村庄分类,坚持分类指导、差异化推进,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统筹抓好城镇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县城分类发展,构建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特色村融合发展的城镇体系。二是统筹抓好特色经济、民营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业、观光业、展览业、采摘业等互联互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三是统筹抓好交通体系、商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加快推进“互联网+”经营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加速向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系统化转型升级,打造“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生共融”的发展格局。(孙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