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怎样走好“路”?
来源:农民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4-07-31 15:31:03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国道旅游颇受关注。纵贯天山南北的独库公路(217国道)、被称为“中国北境公路之王”的331国道近段时间迎来一拨又一拨骑行和自驾爱好者,让这些交通要道成功“切换”成旅游线路。笔者注意到,除了国道旅游本身,国道所贯穿的地区也顺势走进人们视野,有的村子借此一举成名,在旅游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道旅游,先有“路”,再有“游”。得益于近年来我国交通大动脉的不断完善和“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如今人们得以顺畅无阻地跨越于省际之间、往返于城乡两头,说走就走。前段时间阿勒泰旅游“破圈”走红之后,阿勒泰的“风”不仅吹出了玉门关,乘着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还一路吹到了全国各地。与阿勒泰一同“火”起来的,还有331国道。这条边境国道西起阿勒泰,向东延伸到辽宁丹东,在吉林省全长1400多公里,沿线串联了216个边境村。近一年来,沿着这条国道线,仅吉林省内A级以上的景区就增长到30个,10家职工疗休养基地挂牌运营,其中长川村、柳洞村一跃成为小有名气的边境旅游村。

过去我们架桥修路是为了人们进城回乡更方便,把农产品更快送出村。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如破竹,许多乡村乃至边境村加速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连接城乡的道路让乡村见到不少“回头钱”,甚至有人夸张地认为乡村道路就是一条“旅游路”。但实际上,旅游业只是乡村产业的一个代表,是观照乡村发展的窗口之一。的确,乡村旅游的热度让我们看到了乡村道路作为基础设施之外,还具备资源要素流通加速器的功能。而若要全面盘活各类资源要素,落点不仅有旅游一条路,乡村还有很丰富的产业类型值得我们发现和挖掘。从这个意义来说,桥已架成、路已铺好,除了借势发展旅游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乡村发展的“路”还有很多条。

一方面,要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将乡村资源拓展出去。乡村旅游成功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向大众视野。以农业为基础,人们可以在地研学旅游、赏花摘果,向外延伸,既可购买加工包装后的土特产品,又能体验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可以说,乡村旅游受追捧,不仅在于资源优势的得天独厚,更在于对既有资源的共建互补。因此,相比各村“单打独斗”,“抱团发展”或许是个突破口。许多乡村之间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孕育出的产业往往依托同类资源禀赋,有资源共享的基础。不妨试着借助交通互联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在区域内打通产业链、聚集产业集群,建立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前不久笔者在内蒙古牧区采访时看到,道路的修建让当地牧民出行更方便,也给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一家养殖牛羊的合作社为扩大产能,和几家牧场达成标准化养殖合作,接下来还会联合周边乡村统一对接畜牧加工厂。这种“三个和尚有水喝”的合作方式不仅促进了产业链资源的集聚,也带动了牧民增收。

另一方面,要创造有竞争力的条件,将外界要素引回来。市场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拿乡村旅游来说,过去人们想要的或许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随着旅游新需求的释放,乡村旅游也要向不断融进新潮玩法的方向转变。对其他产业发展来说,增强外界投资黏性亦是如此,只有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将本地的资源优化路径打通,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各类要素向内回流。要做到这些,“人”是关键一环。前文提到的吉林边境村初具热度之后,当地迅速将住房设施建设改造提上日程,将学校门口的硬化路联通至331国道,现代便捷的生活吸引许多年轻人回乡,也为边境村聚集了许多企业的投资目光,发展之路未来可期。

不管资源要素进城还是返乡,关键还是要把乡村道路管好护好,才能让乡村发展借势而为、水到渠成。古时的羊肠小道尽管便利度不及当下,但是凉亭石座、古桥古井是标准搭配,各地之间商贸往来更加便捷和繁荣。如今城乡之间正在不断融合发展,以“路”做文章,同样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本位,将乡村道路管好护好运营好,沿途配备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让人们的出行顺畅高效。也应看到,乡村道路的功能不仅在于让城乡之间渐行渐近,道路本身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和国道旅游类似,有些道路在沿线打造各类景观节点,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路线,还因知名度吸引多项体育赛事落地于此,为乡村道路探索出了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乡道悠长,青山可见。道路联通城乡,不只是各类资源要素的加快流通,寄托在乡村绿水青山间的宝贵资源,也等待着更多新的打开方式,让乡村发展的“路”更长、更远、更丰富。(刘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