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来源:西安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3-12-25 10:22:02

12月1日,全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会要求,全面部署我市实施“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工作。当前,必须立足西安实际,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全局进行考量和审视,扎实推进“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建设好具有西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实现更高水平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加快特色产业培育,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第一要义就是夯实产业振兴根基,促进产业蓬勃发展。首先,深入挖掘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各县区应持续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的价值,紧抓市场机遇,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实现农业的溢出价值。如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以荞麦为抓手,打造荞麦花海农业景区,开展旅游观光、休闲与农耕体验项目,形成了农旅融合新业态。其次,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质增效集体经济。引入优质农业企业、优秀人才入乡,积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强化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绑定机制。最后,引导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借助人工智能、5G、物联网、直播等新技术,联合高校、产业基地及研究院所,加持传统农业,创新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如打造智慧蔬菜大棚、新型智慧农业园区,开展直播带货云销助农,拓宽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新渠道。

第二,盘活乡土人才资源,激发乡村人才振兴新动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利用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坚持“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以用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西安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重点围绕秦创原双链融合建设,通过建立丝路国际人才培训基地、成立青年“乡创客”联盟、举办西安国际创业大赛、实施领军人才“雏雁工程”等途径,推动人才与产业、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助力西安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其次,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农业人才精准培养计划,以脱产培训、田间实践、专家解读、科技入户等形式,分类型、分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并引导高素质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做好培训后跟踪服务。最后,制定人才考核机制,有效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对乡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设置特设岗位;联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考核与评价,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工程。

第三,挖掘乡村文化特色,焕发乡村文化振兴新气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传承好乡村文化基因,持续注入文化这一强大精神动力。首先,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保护传统文化。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极强的文化“软实力”,应加强保护古村落、乡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作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内在发展动力。立足村民群众需求,融入地域特色,开展文化惠民项目,如秦岭·秦人·秦腔乡村戏曲节,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活动,提升村民文明素质。最后,塑造乡村文旅品牌,提高乡村影响力。依托文化生态资源优势,结合旅游元素,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民俗表演、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非遗体验等项目,塑造乡村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联合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打造“关中忙罢艺术节”,用艺术激活节庆传统,昔日落后小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鄠邑样板”。

第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绘就乡村生态振兴新画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持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依据村民实际情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生态有关政策与制度,利用新媒体,联动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各方力量,持续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加大乡村资金投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西安拥有丰富的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各县区应依托资源优势,引入社会资本、科技创新、BOT模式,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美丽乡村。最后,开展环境整治行动,提升环境治理效能。以整治环境为先手棋,结合各区域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垃圾治理行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行动等,全域打造农村人宜居、城里人向往的“花园乡村”。如长安区将生态理念,农耕文化和乡愁乡情融入“花园乡村”的建设中,加快推广“花园乡村积分制”,以高标准建设“花园乡村”,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新力量。

第五,构建多元共治平台,塑造乡村组织振兴新高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还要挖掘村民自治、社会组织的潜能。首先,加强党组织政治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党建模式,优化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不断提升自身组织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认同。其次,创新村民自治形式,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用制度保障和落实村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促进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开放,保障农村社区的多元民主参与治理。如灞桥区在白鹿原周边乡村探索村民“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户长制”,实现村民自治的全覆盖。最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充分挖掘各类社会组织特色优势,搭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对接平台,并强化宣传表彰,培育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有效为政府部门提供辅助功能,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的融入机制,处理好社会组织长远发展和村民主体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实现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软着陆。(苏芳)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李学迎: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制度保障不断健全,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特困群体兜底保障不断强化。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强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依然值得关注。[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