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与之适配的现代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期货”跨界支农模式有望发挥更大功效。
“保险+期货”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跻身为继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之后的又一重要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一方面借助农业保险普遍服务的优势,迅速扩大期货服务覆盖面,以保险业务对接广大农户;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场外期权锁定价格、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的功能,助力广大农户丰产丰收。近年来,期货行业和保险行业携手开展了覆盖大豆、玉米、棉花等18个品种的5253个“保险+期货”项目,累计承保现货价值1334.6亿元,实现赔付42.5亿元,除惠及530多万农户外,还有力保障了3006个农民合作社、1433个家庭农场、2325个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践证明,“保险+期货”运行的成功探索有效弥补了传统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自身功能不足。从保险端看,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从2007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192亿元,年均增长率23%,承保险种从6个增加到270多个,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总体来说,我国农业保险仍未跨过初级阶段的门槛。农业保险大而不强的整体特征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和层次有限、运行效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三个方面。未来,面对广大农户越来越日益增长的农业风险管理需求,如何拓宽农业保险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提升规范化水平等都是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期货端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涉农期货期权品种日渐丰富,基本实现粮、棉、油、糖、果等大宗品种全覆盖,对稳定农产品价格预期、引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农业经营主体收益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不充分,面临着期货品种种类少、市场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矛盾制约。特别是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如何以期货手段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供给提供稳定预期,做大做强农产品期货市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保险+期货”发展应遵循现阶段农业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巩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当前我国小农户数量仍然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农业生产的绝对主力军。应持续扩大“保险+期货”覆盖面,弥补传统农业保险无法承保的农产品价格涨跌不足,以及农产品期货与小农户组织力不足、成本高的难题,积极发挥“保险+期货”的融合作用,引导小农户链接现代化大市场,助力解决小农户因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受损问题。
同时也要着眼长远,适应农业转型升级的时代之变,放大“保险+期货”功能功效,更好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从农业转型升级趋势看,我国传统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仅10亩,不到欧盟农场平均规模的5%、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的0.4%,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空间巨大。与传统小农户不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客观上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实现规模效应。因此一旦发生相对较小的农产品价格涨跌幅度,乘以庞大的生产体量或市场规模后,也会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最终收益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农情,兼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壮大对统筹防范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紧迫需求,推进“保险+期货”高质量发展,并与传统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互为补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有力保障作用。(杨久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