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镇作为石泉县的核心蚕桑种植区域,传统蚕桑产业正面临养殖周期冗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多重挑战。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池河镇积极探寻数智技术与蚕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推动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全国唯一一家全智能化养蚕基地,近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丝路桑韵,茧乡泉音”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池河镇明星村的集约化养蚕室。
科技养蚕:小桑蚕“织”就大产业
进入基地,映入眼帘的是自动养蚕机系统。工厂技术人员马荣雄介绍道:“大蚕总共养蚕五十张,平时请工人大约需要五六十人,现在通过机器喂养,仅需要七到八人就可以完成全部工序,这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机器自动化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还能保证喂食的精准性与一致性,提升了生丝质量。
小蚕经过十五天的喂养后,转入中蚕养殖室。该厂打造了“数智蚕桑产业体系”,引入了电动桑树修剪机、无人植保机、自动运输轨道车、自动化烘茧线等设备,使桑园管护效率提升50%,烘茧能耗降低40%。同时,建立了村级农机具共享合作社,农户可租赁使用,进一步降低生产投入成本。
针对集约化养蚕模式,技术人员马荣雄介绍道:“集约化养蚕模式于2024年8月在明星村试点成功后引进,自动化机器源自四川主干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的智慧共育环境物联网IOT平台,综合运用变频石墨烯地暖升温、超声波加湿、二氧化碳空气质量检测传感等技术对小蚕共育进行改造,可精准调控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该模式推广后,一张蚕农户直接提效增收500-1000元,村集体获得收入200-300元,年养蚕发种增加2~4个批次,生丝等级从4A提升至6A,实现蚕桑产业量质双升,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增利、农业增效。”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深刻感受到机器改革的意义,这种模式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统筹优势,又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是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尤其在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促进当地农户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小蚕共育智慧化 推动蚕桑产业升级
经过工厂集约化养蚕后再将小蚕发放至农户,这便是小蚕共育共享模式,池河当地推广该模式,旨在以激活经营主体为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小蚕共育+合作社二段专业育+大户10天育”这一创新的“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的石泉模式。
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重点对小蚕共育点位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涵盖对小蚕共育室的现代化改造工程,配备先进的智能养蚕系统。
池河镇现代化养蚕工厂负责人龙沛兴向实践团介绍了他有扩大规模的计划,等优化措施取得更显著成效,积累更多资金和技术经验后准备拓展养殖场地,增加养殖数量,进一步提高产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力求实现养蚕环境的全程监控和养殖环境的自动化控制,最终构建起一个集高效、智能于一体的“小蚕共育”智慧管理体系。
万亩桑园:智能化与高效化并进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万亩桑园,该项目以“万亩桑园”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片规模宏大、效益显著的高效密植桑园。
项目将重点建设新型桑田环境感知系统,通过先进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桑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确保桑树生长环境的最佳状态。同时,引入远程物联网灌溉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桑田灌溉的远程精准控制,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
此次调研印证了“一村一产业”的生命力:以特色产业为根基,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激活集体经济与农户积极性,既能破解传统产业痛点,又能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农业增效”的多重目标。
池河蚕桑产业的转型实践,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智慧样本”。
文:关煜心 王慧 图:周靖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