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办事处乔村位于秦岭北麓,拥山抱水。村里开设了“三秦巧娘”手工坊,已有200余名妇女接受了专业培训,大大激发了妇女们就业创业增收的热情。
不仅有事干 还能增收入
9月22日,记者来到乔村,“三秦巧娘”手工坊就在距离村口的不远处,坊内展示着“巧娘们”制作的各类作品。村里的妇女们正在忙碌着,她们穿针引线、剪花贴纸、相互配合,不一会儿,就制作出了一件件具有乡村气息的挂件。
59岁的李女士是这里的常客,她说,“我喜欢做手工,空闲时间就到这里来,跟着做做手工艺品。”她的女儿冉女士说:“我妈自从干起了这个,就找到了兴趣,身体变好了,精神状态也变好了。今天我也来瞧瞧大家都在做什么手工艺品。”
40岁的梁女士说:“除了这个手工坊,村里还有面筋手工坊,我们会给来研学的朋友展示面筋制作流程。我也去制作过,每天差不多能有150元的收入。”
村里妇女学成后变“讲师”
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协会会长崔玮是“三秦巧娘”手工坊的负责人,她说:“我们先给村里的妇女们培训,大家学成后,就当‘讲师’,教给来这里研学的顾客怎么制作手工艺品。有了收入后,再分给大家。”崔玮说,乔村除了年迈的老人,在家赋闲的年轻妈妈多达上百人。结合这一实际,基于干针线活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他们选择在乔村打造了“三秦巧娘”手工坊。
村支书荆蕊介绍,发给大家的收入根据研学接待量看,“一般是50元-200元每次。”她还介绍道,乔村面筋坊由村委会于去年发起成立,是乔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的集体经济项目,厂房占地130平方米。厂内拥有大型蒸锅、面筋切割机各一台,自开办以来,先后吸引了村内外30名妇女就业,制作面筋并进行线上销售,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面筋坊还面向社会开展多项手工研学项目,让游客体验手工面筋的制作过程,拉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为乡村引流
让村民腰包渐鼓
“妇女适宜做小而精、美而静的产业。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妇女的力量不可忽视。”崔玮说,“无论是面筋,还是手工艺品,质量永远是第一位。所有拟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必须严格按标准加工制作。不仅要会生产,还必须懂销售才能‘变现’,真正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近年来,随着亲子、研学等活动的不断增多,乡村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大自然课堂,发展空间很大。
为了更好地延长手工艺产业链条,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走进乔村,他们将“三秦巧娘”手工坊打造成适合休闲小聚的“打卡地”,吸引了不少单位团建以及亲子、研学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引流”的同时,也让村民的腰包渐鼓。
村容村貌大变
推动民宿产业发展
除了“指尖经济”,乔村还发展了民宿经济,张先生就把自家院子建成了民宿。记者看到,张先生家的民宿装修风格贴近自然,除了住宿区,还有阅读区、茶吧、KTV、台球区、餐厅等。“这个乡土风格的鸟巢餐厅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而且价格比较平民,可以接待个人或团体,订单数量还不错。”张先生说。
荆蕊介绍,村里发展的民宿还有三四家,很好地带动了村里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什么游客喜欢住乔村的民宿呢?她说,“与村容村貌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村子干净漂亮了自然就吸引了游客来。”
不过,改变的过程也不容易,荆蕊说,乔村建立了定期卫生大整治、大清扫制度,规定每月15日全村开展清洁活动,发动全体村民对自家庭院、村内公共区域进行清扫。通过定期环境整治,使更多的家庭积极主动参与到“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中来。结合每次清洁的实际效果,乔村制定了村级美丽庭院评比规则,每季度评出美丽庭院示范户70户,并予以表彰奖励。奖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村民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村民中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借鉴的良好风气。 (记者 任婷/文 赵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