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的中台村,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静谧美好。
菌棚里,滑子菇鲜嫩饱满,尽显生机。
茶园里,采茶工人着特色服饰,指尖翻飞采茶。
盛夏清晨,记者步入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振兴图景跃然眼前:雨后的薄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连绵起伏的茶山青翠欲滴;整齐划一的木耳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干部正组织群众忙碌搬运,准备迎接下一茬菌棒;整齐漂亮的移民新居旁花团锦簇,文化广场上笑声不断……
这个偏居柞水县城以南58公里的小山村,10年间实现了惊人蜕变——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5000元攀升至1.7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20万元。中台村依托资源禀赋,以茶叶、木耳产业为双引擎,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打造秦岭山水乡村,涵养文明乡风,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耳生金,富民强村底子实
中台村精准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确立了“以茶为主导、多业协同”的特色发展路径,构建起以茶产业为核心,木耳、车厘子、烤烟、中药材等多元互补的生态农业体系,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金饭碗”。
走进中台村的茶园,满目葱茏。“去年,我们的茶叶产值突破100万元,带动8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村党支部书记刘久明手指着郁郁葱葱的茶田,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在茶树间,退休村干部黄太君正带领80多名村民除草管护。他弯着腰,动作麻利地拔除杂草,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在茶园务工,一个月能赚3000元,我自己还种了中药材,一年收入5万多元。”黄太君擦了擦汗,脸上绽放出朴实的笑容。
自2019年,中台村开始发展茶产业起,先后引进了白叶1号、金萱等优质茶叶品种,打造了标准化茶园,并配套建设5300平方米育苗中心和现代化加工厂。同时,创新采用“1+24”飞地建园模式,整合江苏省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24个原深度贫困村的结对帮扶的630万元资金,建立“以强带弱”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连续4年为24个村分红42万元。
“我们打造的‘终南皓月’系列品牌,包括柞水白茶、柞水红茶、云蒙山茶三款核心产品,年产干茶1744斤,填补了柞水无本地茶的空白。”刘久明介绍。
中台村以云蒙山生态资源为依托,推进万亩生态茶园建设,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庄协同发展。深化“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投资850万元打造5栋特色民宿,可同时容纳50人食宿,年收入约60.8万元,真正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升级。
走进木耳大棚,技术员孙立斌正带领村民清理菌棒、消毒棚室,为滑子菇种植做准备。他一边做示范,一边向围观的工人详细讲解技术要点。“我们采取轮作模式,既提高了棚室的利用率,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孙立斌说。中台村依托该县“小木耳、大产业”品牌,建成22个标准化大棚,年发展木耳50万袋,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带动50多人就业。
此外,村里还积极招商引资,建成68亩车厘子现代产业园,年产值超4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带动120户农民就近就业。同时,村上还流转撂荒地150亩打造烤烟基地,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
生态宜居,幸福家园入画来
“以前村里垃圾到处堆,蚊虫满天飞,一到晚上什么也看不见,现在环境好了,住着美多了。”村民汪学梅坐在新修的文化广场长椅上笑呵呵地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中台村不仅实现了从“道路坑洼、环境脏乱差”到“路平灯明,水清景美”的华丽转变,更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面提升。
漫步村中,8个村民小组通组路、入户路全面硬化,道路照明设施完备,自来水实现户户通,4个文化休闲广场配备健身器材,3座标准化公厕洁净卫生。
近年来,中台村以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抓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全景式”特色旅游示范乡村,完成墙面涂白262户3.2万平方米,铺设地下污水管网200米,改造卫生厕所178个,评选“五美庭院”40户。
在中台村的移民搬迁点,白墙灰瓦的安置房整齐排列,环境优美。中台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开星就住在这里。
然而,李开星曾经还有个身份——贫困户。“那时一家四口住在山顶上,交通不便,土路难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孩子上学都成问题。”李开星站在自家新房门前回忆道。2018年,他们搬进了移民社区,一家人生活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交通方便了,孩子上学再也不用走泥路了。”李开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开星的妻子在脱贫攻坚期间参加了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考取了月嫂证、育儿嫂证、催乳师证,如今在西安做育儿嫂,月收入8000元。“国家政策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开星笑着说,眼里洋溢着幸福。这户家庭的变迁,正是中台村巨变的生动缩影。
治理有效,和谐稳定根基牢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中台村积极探索乡村社会治理,孕育良好乡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中台村着力构建“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配齐村片长、网格员,织密治理网络,统筹推进治安联防、矛盾调处、森林防火、夏季防汛等工作。今年5月,村网格员黄宏亮在巡查时及时发现并介入七组两户村民因地界纠纷引发的冲突。他迅速联动组长和村委委员上门调解,先安抚情绪,后凭借地界凭证实地丈量,最终妥善化解矛盾。
“我们建立了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调处机制,推动各类矛盾问题化解在一线、消灭在萌芽状态,村里多年都是市县表扬的无访村。”刘久明说,通过关口前移、扎牢网底,中台村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确保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中台村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弘扬孝义文化,以此涵养乡风文明新风尚。
在中台村,活跃着一支渔鼓自乐班,在重大节庆期间,进校园、进社区进行表演,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
活,还引导人们和谐向善。
80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魏绪明,虽年事已高,仍带头成立村上渔鼓自乐班,通过渔鼓说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地群众孝德故事结合起来,自编自导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他告诉记者:“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们要传承好、利用好,才能为和谐中台村贡献一点力量。”
同时,村上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等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有效扭转了以往大操大办、铺张攀比的风气。“现在一切从简,吃大锅饭、下面条、煮糊汤,既减轻了负担、又杜绝了浪费。”村干部杨志灵介绍道。持续的文化浸润与文明创建,使得中台村乡风民风日益淳朴和谐。
记者 马泽平 见习记者 刘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