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市乡村嬗变:振兴路上的动人风景
来源:咸阳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7-09 11:04:37

在彬州市北极镇里村,武宏训正在检修收割机。

记者 李晶晶 摄

在彬州市新民镇早饭头村,王金龙正在采摘礼品西瓜。

王应涛 摄

在北极镇东秦村,高文智正在查看玉米长势。

记者 李晶晶 摄

记者 李晶晶

乡村嬗变,是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近年来,彬州市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着力破解“谁来种地”困局、“如何增效”难题,通过精准施策夯实民生根基,结合特色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模式创新: 药粮共舞的丰收画卷

7月2日,在北极镇东秦村地黄小麦轮作基地,连片的玉米、地黄套种田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数十名村民正躬身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地黄管护工作,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上空。

“我们积极探索‘药材+粮食’轮作模式,利用地黄收获后的空闲期种植小麦和玉米,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带来的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累积风险。”种植基地负责人高文智介绍,收获麦子的同时,亩产中药材地黄可收益8000元左右。在轮作模式下,昔日的东秦村化身中药材与粮食作物的“轮转舞台”。

2022年,在外地打工的高文智决定回乡创业,她通过种植小麦玉米逐步改良土壤,把原来的碱性土地改良成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土地,并在2023年开始种植地黄,首批种植面积为300亩。

然而,一个在城市工作的白领回乡种田,许多村民都表示不理解,也不看好。前两年,也正如村民意料的那样,高文智曾经一度焦头烂额。“一开始我承包了荒山上的100亩土地,开荒种小麦和地黄,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梯田无法进行大面积机械化作业,人力成本高,效率低。”

为了及时止损,高文智不得已放弃了辛苦开垦出来的梯田,想承包山下的田地从头再来。然而山下的田地属于不同的村民,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很难开展规模种植。东秦村党支部书记马宏强得知高文智的困境后,主动联系了她。“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了,难得有回来的,并且这么支持家乡发展,我们作为党支部,也要出一份力。”

在村党支部的协调下,500余亩地黄小麦轮作基地应运而生。大片平整的土地,让高文智有了更多的施展余地,农忙时节,还需要雇人来田里帮忙。“我平常做田间管护、粮食晾晒、药材采挖等,不但工资给得足,还处处照顾我,这样守着家门口挣工资,孩子们也放心。”村民豆敏高兴地说道。

亩均年利润远高于种单季小麦,这让一些农户也加入了高文智成立的彬州智农农业有限公司。

对于村民,无论是前来打工增加一些收入,还是承包土地加入彬州智农农业有限公司的合作社共同种植地黄和小麦,高文智都会把技术倾囊相授。慢慢地,东秦村形成了“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药粮轮作联动机制。采取中药材与小麦等粮食作物接茬种植,巧妙避开中药材不能重茬种植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潜力,实现了药、粮双丰收。

彬州智农农业有限公司时刻关注市场行情,并根据各种中药材的种植时间,巧妙地避开重茬种植弊端,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紧密接茬,让一亩地顶上几亩地的效益。“到明年收完小麦后,再选种板蓝根、丹参,保证一茬接一茬,季季都丰收!”高文智信心十足地说。

近年来,彬州市北极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结合中药材种植禀赋,积极推广粮药间种、套种、轮种等模式,力求让同一块土地既产粮食又产药材,努力在装满“粮袋子”的同时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托管革命: 农机合作社的转型之路

“把农田交给合作社,当然好啦。我们现在种田省心又省力。”彬州市北极镇里村的村民计号强说,他今年又把11亩的小麦田托管给了彬州乐丰农机农民服务专业合作社。

正值夏收时节,彬州乐丰农机农民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宏训忙个不停,前来咨询洽谈农田托管的农户络绎不绝。彬州乐丰农机农民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6台(套),15吨级粮食产地烘干设施1座,入社社员162人。

“只需交服务费,别的什么心都不用操。从购买种子化肥、平整田地,到播种、施肥、植保,再到最后的收割、秸秆深翻还田都由合作社负责,农户只管等着收粮。”武宏训说,近年来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菜单式”“托管式”多种农机服务,成为了农民的“田保姆”。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数在外务工,农村缺少劳动力,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些都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面对种植分散、土壤病害持续、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等现象,彬州市一些镇陆续尝试作物全程托管服务,把土地交给“田保姆”。

“农民把自己经营的土地交给我们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管理。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获,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事环节中解放出来,并实现农业的高效高产,让农民不种地也有收益。”武宏训说,农机作业托管服务打消了农户出让土地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实现了“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目标,即便身在千里之外,只要一个电话,合作社就能根据其要求将其田地打理得妥妥当当。

据了解,目前彬州乐丰农机农民服务专业合作社推出了“托管式”和“菜单式”两种农机服务模式。“托管式”是由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由合作社提供耕田、打药、收割等全程一条龙服务,粮食收获后直接送到农户家中,农户向合作社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菜单式”是农户根据自己需要,按合作社推出的“菜单”选择服务,选一项交一项的费用。

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摇身变为“田保姆”,极大地缓解了农民外出务工和农田管理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机化大生产与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的矛盾,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了解,彬州市拥有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其中农机合作社16家,农机托管中心9家,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1544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400余台(套),农业机械原值达到4600万元以上,农机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服务领域涵盖了粮食、苹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各个作业环节。

技术赋能: 立体种植的甜蜜变革

走进彬州市新民镇早饭头村种植户王金龙的大棚,清甜的瓜香扑鼻而来。绿油油的西瓜藤蔓沿着一根根挂起的牵绳,“爬”到了一米多高的空中,形成一片绿色的吊蔓“西瓜林”。这些西瓜大小均匀、色泽鲜亮,分外诱人。

“由于采用吊蔓立体种植技术,小西瓜挂在藤蔓上,‘吊’着生长,能充分接受光照,全方位均衡受光,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同时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与普通西瓜相比,吊蔓西瓜具有果形端正、着色均匀,瓜皮薄、肉质香甜脆嫩、汁水充足等特点,甚至都不用任何工具,徒手掰开直接食用。”王金龙向前来采摘的顾客介绍。

“听说这儿的西瓜熟了,我和好朋友就过来买一些。每年西瓜成熟的时候,我们都会来买,品质好,吃着也放心。”前来采摘的杨女士对这里的瓜果赞不绝口。

甜蜜的“滋味”离不开大胆尝试,作为村里最早发展西瓜种植产业的农户之一,王金龙积极奔赴外地“取经”,学习先进技术,采用吊蔓栽培、人工授粉、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一改以往趴地种植的传统,让西瓜在吊蔓上生长、结果。这样的种植方式,既避免了西瓜因与地面接触而得病,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证了通风透光,而且西瓜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市场反馈好。

“4座大棚种植西瓜,均采用吊蔓种植技术。每棚可产西瓜5000斤左右,平均收益2万余元。”王金龙说,西瓜种植过程中采取物理防控技术,全程“无农药、无激素”,以此保证品质和安全。西瓜的市场价格为每斤6元。

从选肥的精挑细选,到施肥的精准把控;从基肥的合理施用,到追肥的适时补充,王金龙的“务瓜经”里处处彰显着科学的智慧。“如今种地,光靠蛮力可不行,必须懂技术、讲科学。”这些年,王金龙不仅自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施肥经验,还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大家一起把瓜种好,一起增收致富,这才是真本事。”他经常这样说。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彬州市立足当地土地和农产品优势,坚持把发展特色种植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村民在产业增收上找出路、做文章、谋发展,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