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激活“流量密码”
来源:榆林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5-29 09:55:31

5月27日拍摄的佳县泥河沟村(无人机照片)。记者 常旭峰 摄

当古村落的老院墙与现代民宿的落地窗相遇,当手工空心挂面的香气飘进带货直播间,当沉寂的陕北农耕文化在原生态实景演出中重焕生机——佳县,这座黄河岸边的千年古县,正以“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革新为支点,悄然实现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变。

据统计,2024年,佳县累计接待游客3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14.6%……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之旅。

探索传统古村落的“活化”之路

初夏时节,漫步于古香古色的佳县木头峪镇木头峪村,各类创新业态随处可见——汉服馆内,游客可体验从妆发造型到古风摄影的“穿越之旅”;黄河岸边的无动力乐园与沙滩游玩区,成为亲子家庭的欢乐天地;独具特色枣芽茶馆,引领各路游人深度品味“舌尖上的木头峪”;以古建为幕布的灯光秀,则在以科技演绎黄河传说的同时,点亮了古镇的“夜经济”。

“看古老建筑,赏沿黄美景,品特色美食……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近日,来自宁夏的游客薛雨琪,一语道破了木头峪村文旅融合的魅力。

被誉为“秦晋峡谷第一村”的木头峪村,鼎盛于明清时期,是走西口路上重要的水旱码头。这里山水环绕、古建众多、景观独特,且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商埠重地。然而由于水运式微、人口流失,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村落,一度面临日益衰败的境地。

“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让蒙尘的古村落重焕光彩?”也因此成为佳县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命题。

“古村落保护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要创新利用令其焕发生机。”木头峪镇党委书记马峰强表示,在木头峪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原则,在有效保护特色历史建筑和家风文化的基础上,充分盘活闲置资源资产,通过发展戏曲演出、特色商业、民俗活动、旅游服务等,推动古村落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去年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96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800万元。

木头峪古村落的全面“活化”,正是佳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牵引,推动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生动缩影。

从将艺术与乡村完美融合的峪口国际艺术小镇,到陕北民俗农耕文化“集散地”赤牛坬,再到陕北窑洞文化“活化石”大美石窑度假区……近年来,坐拥13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佳县,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活化利用、模式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在保留古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为古村落注入现代文旅的活力元素,探索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全要素革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阳光透过斑驳的枣叶,洒进泥河沟村千年枣园景区枣花香民宿的房间。来自山西吕梁的游客李艳飞正惬意地坐在桌前,捧着《这里是榆林》细细阅读品味。“窑洞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推开窗就能看到千年枣树,感觉特别好。”李艳飞笑着说道,言语间透着对泥河沟村的喜爱之情。

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素有“天下红枣第一村”的美誉,村中的千年古枣园早在2014年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之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村落形貌,引得无数游人纷至沓来。

本着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充分转化为旅游收益的初衷,当地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引入隐居乡里等专业公司,投资数百万元打造枣花香民宿,并于2023年9月开门营业。该民宿由7栋独立小院和1间咖啡馆组成,均由村内老式窑洞宅院改造而来,既保留了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古朴厚重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让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枣花香民宿的开业,对我们泥河沟来说着实是一件大好事!”据泥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武江伟介绍,近年来村里游客来得不少,却始终留不住人,根本原因就在于无地可住。枣花香民宿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游客的住宿问题,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里的红枣销售。大家的收入增加了,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不止是泥河沟。近年来,佳县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聚焦文旅产业基础设施提升精准发力,累计投资超3000万元,实施了赤牛坬民俗文化村乡村旅游路、木头峪古镇景区提升等10余个项目,新建(提升)游客服务中心6个、3A级旅游厕所12座、生态停车场8处。其中赤牛坬景区通过实施道路拓宽和智慧停车场项目,将单日最大承载量提升至1.5万人次。

在提升旅客体验感方面,佳县还创新推出“文化服务+智慧旅游”双引擎模式——公共文化场馆全年免费开放,开展“非遗过大年·送春联”“少儿美术展”等活动超百场,近3年累计送戏下乡200余场,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聚力打造“一码游佳县”智慧平台,整合景区门票、民宿预订、特产购物等功能,实现“零秒入园、一键下单”;赤牛坬景区引入“VR看枣园”、木头峪古镇推出“数字黄河光影秀”,让游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享受沉浸式体验的乐趣。

谱写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交响曲”

佳县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县域内黄河干流全长73公里,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深深浸润着这座陕北山城的每一寸土地。而坐落于佳县东方红文化产业园的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正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黄河文化最深情的礼赞。

5月27日,记者走进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看到,佳县第三小学的师生们正在这座“流动的黄河文明课堂”里,开启一场与母亲河的亲密对话。

“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以‘长河万古流’为主题的基本陈列,通过实物、浮雕、VR体验等多种展陈形式,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治河变迁、佳县历史文化等维度立体呈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文明脉络。”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金利表示,每逢节假日,博物馆都会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并针对研学团队推出“黄河水净化实验”等项目,使黄河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佳县对黄河文化的挖掘不止于展示。如火如荼建设的沿黄旅游综合体项目,轮番上演的沿黄观光路国际自行车赛、黄河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正有力推动着黄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不仅让游客领略到黄河的壮美,更让黄河文化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金字招牌”。

作为革命老区,佳县的红色印记同样厚重。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期间,曾在佳县战斗生活了100天,并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近年来,佳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家底”,将散落在沟壑梁峁间的53处红色印记打造成鲜活的教育载体。“我们新建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在佳县展览馆,通过实物、图文、视频、数字技术等,向各路游客全面展示了转战陕北的历史背景、光辉历程和重要意义。”据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马张锋介绍,现代化的展陈方式让红色资源焕发出新活力,近年来,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成为了全省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如今,佳县正依托县域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资源,按照“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聚力打造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带和70公里黄河古村风情带,初步形成了“红色引领、非遗铸魂、文旅互促”的立体发展格局,在文化资源交融中绘就文旅发展新图景。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位产业,全力推进资源深度融合,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庄与特色民俗客栈,成功创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逐步构建起‘大景区辐射、小景点联动’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佳县文旅局副局长王万刚表示,下一步,该县将以白云山黄河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建设为牵引,着力培育“山水葭州,旅游胜地”品牌,持续提升佳县文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