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邑县太村镇杨家村渭北高原情食品有限公司直播间,主播正在直播。
旬邑县太村镇杨坪村的面条加工车间,工人正在切挂面。
在太村镇富村亘大制衣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裁剪布料。
破旧的校舍焕发生机、闲置的土地有了用武之地……近年来,旬邑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盘活利用镇村公有资产有效路径,通过“改造+租赁”方式,盘活闲置集体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规划引领:核心要素带来“源头活水”
5月14日,走进旬邑县太村镇杨坪村的面条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和面、醒发、压饼、盘条、来回拉伸,每一个动作都娴熟且有条不紊。晾晒架上,那一条条垂下的面线,整齐而细密,恰似手风琴琴弦,将整个车间装点得别具一格。踏入其间,面粉特有的清香味瞬间扑鼻而来。
“绿色为菠菜面,黄色为鸡蛋面……”杨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敏强说,“因为这些五色挂面坚持不用添加剂、防腐剂,保留制作手工挂面的传统工艺,所以颇受市场欢迎。”杨坪村地理位置偏远,没有交通优势,没有区域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创收门路狭窄,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杨敏强冥思苦想,终于茅塞顿开:决定借助手工挂面这一传统手工艺,在“土特产”上做文章。
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杨敏强带着“两委”班子广泛走访党员、群众,经过科学论证与市场调研,村上充分整合产业帮扶资金,组织全村群众发展手工挂面,让这一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当地群众致富“香饽饽”。
“2023年,在废弃校舍的基础上建成手工空心五色养生挂面厂。手工空心五色养生挂面厂是由杨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创办的村集体企业,采取‘合作社+工厂+农户’的模式,拓宽了村民的增收途径。”杨敏强说,目前,挂面厂日产挂面300余斤,带动7名村民就业。
挂面厂员工张红利说:“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每天主要的工作是晾挂面、切挂面,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工作,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要想带着群众实现“致富梦”,“空心”挂面这条“实心”产业就得不断创新、提升品质、拓展市场。为了能做出特色,走出自己的路子,村集体开始研究实验用蔬菜汁液和面制作挂面,经过潜心研究和多次试验,开发出了五色挂面(含荞麦、菠菜、黑小麦等五个品种),并注册了“旬荞”商标。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让五色挂面走向了全国各地,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额达8万余元、盈利2万多元。
杨敏强说:“下一步继续以五色挂面为核心,加大产品研发,坚守我们的初心,做好这一碗面条。继续深耕品牌文化建设,加强品牌宣传,要进一步加大吸纳周边人就业力度,让他们参与到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
一把把“五色面条”看似简单,但它正是杨坪村大力推行“产业强村、产业强镇”战略建设的生动缩影。从一把面粉到一撮面条,杨坪村持续延伸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富民增收:释放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在太村镇富村亘大制衣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几十台缝纫机飞快转动,只听到频繁启停的电机声和布匹在平台上滑过的摩擦声,工人们正娴熟地操纵着缝纫机,伴随着清脆的机器声,一件件短袖制作完成。有了这个服装厂,村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既能挣钱又方便照顾家人。
亘大制衣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涛说:“制衣厂总投资220万元,利用富村老学校的基本框架,建成以服装设计、制版、生产、定做、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制衣企业。已建成缝制车间、熨烫车间,还有复查室等。最近订单越来越多,干活的人员也从原来的30多名到现在的40多名,留守妇女在农闲的时候也有事做、有活干,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到200元。”
服装厂实行计件工资,只要干得多就能挣得多,而且服装厂里的工作一点也不烦琐,只要会用缝纫机,简单学习一下就能干。小小服装厂点燃了村民勤劳致富的新希望,也为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憧憬。目前,亘大制衣厂可实现月产量7000-8000件、年产值100多万元目标,为村集体经济固定分红5万元。
“农活不多时,我就来服装厂干活,一个月能收入三四千元,对家里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王芳娥是富村村民,以种地为主。她说,在企业就业,不仅学到了技术,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农忙的时候公司也会安排调休,啥也不耽误。
田涛表示:“公司现在订单量充足,每天都有大量的订单需要赶制。今后,我们计划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吸纳更多群众就业,带领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同时,构建‘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双渠道,切实通过线上接单、线下发货等途径辐射带动更多村民投身服装加工产业,促进百姓增收,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系统推进:“沉睡资产”焕发蓬勃生机
每日清晨,旬邑县太村镇杨家村渭北高原情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便会飘出一股香甜的面食味儿。走进制作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发面、揉面、切剂、蒸制……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早上也就忙两三个小时,7时到岗,开始揉面蒸制,9时送完货。一天蒸7000多斤花子馍,工作量不是很大!”杨家村村民刘爱玲一边忙着往货车上装花子馍,一边介绍。“你看,咱这花子馍又白又大,口感特别好。送到超市,中午就能售空!”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文亚峰补充道,“自从有了这个食品加工厂,感觉整个村的人干劲更足了。”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杨家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实际,积极找路子、想办法,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和集体讨论,达成共识,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盘活村集体闲置的房屋,改标准化食品加工厂房,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进行花子馍、传统发糕、手工水饺等各类食品的生产、销售,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们的面食制作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把控。”该公司负责人刘建鹏说,生产出的面食用料实在,品质优良,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认可,不少餐厅都是我们的长期客户。
产业兴了,村民富了。食品加工厂建成后,成功带动留守妇女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小小面食加工厂俨然成为了村民幸福的“加工厂”。
想办法、蹚新路,形成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杨家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杨家村村民充满了盼头和干劲儿。
“下一步,我们将实时接收市场反馈的问题,不断改进工艺,继续探索各式各样面食的制作,把面食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谈及未来,文亚峰信心满满。
(记者 李晶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