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龙华振兴生态农业。
神木市西沟街道大棚草莓长势喜人。
栏杆堡镇张家坬村研学基地 。(资料图)
永兴街道肉牛养殖基地。
2025年春节前,榆林能源集团杨伙盘煤电有限公司与神木市沙峁镇政府、沙峁村共同签订了1.5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定向捐赠协议书。该项目作为村企结对项目,总投资489万元,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建成。项目正式投运后,70%收益归沙峁村集体享有,其余30%的收益将给提供屋顶资源的学校、卫生院等单位改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村企结对是神木市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神木市启动“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全方位布局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村集体提供“造血式”服务,有效实现村集体和群众收入“双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盘活资源 黄土地披绿变成“金窝”
今年春季,在神木市沙峁镇石角塔村的龙华生态农业基地,蔬菜大棚里一片翠绿,香气四溢。过去,石角塔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以种植小杂粮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2021年,神木市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石角塔村结对。该公司充分挖掘村内资源,通过核心产业建设,建设了750亩高标准农田以及49座温室大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村集体为企业提供土地和劳动力,企业发展产业让闲置土地重焕生机,村企结对换来了“1+1>2”的效应。
“我们村1000多亩旱地都租给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公司,村集体每年增收50多万元,村民不仅能享受租金、分红等福利,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石角塔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军说。自村企结对以来,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上优势,不仅为石角塔村发展起主导产业,还对务工村民进行全面培训,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石角塔村的变化,源于神木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推行“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发展新模式。第一批80个企业与88个村达成结对协议,建成项目43个,完成投资6亿元,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稳定增加。
乡村要振兴,需要各个领域企业共同“加持”,将“乡村所需”链接“企业所能”,促进村企合作共赢、乡村全面振兴。
神木市贺家川镇乔家村有1600余亩红枣经济林,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造成村内农业生产动力不足。神木市国资集团给乔家村投资500余万元,2024年建成投运红枣加工厂。“红枣加工厂的建成,不仅确保了村内红枣的销售,激发了村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盘活了传统的红枣产业,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村组红枣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村民收入与村集体收入的双增收。”贺家川镇副镇长王晓伟介绍。
2 因地制宜 薄弱村筑起富民产业
时值初夏,在神木市中鸡镇纳林采当村,一条条平整宽阔的道路蜿蜒至家家户户,处处可见规模化养殖场,圈内牛羊成群。过去,纳林采当村以散户种植、养殖为主。如今纳林采当村的崛起,得益于陕西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该村的结对发展。
陕西恒源集团农丰农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留俊介绍,公司结对以来,按照“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体系+特色帮扶”的“四加”模式,流转村内土地1600余亩,建起了猪牛羊养殖基地,与农户建立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收购本村农畜产品,带动村内100余户村民发展饲草种植、畜牧养殖业。
在该公司的带动下,纳林采当村主动出击,引进更多企业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其中引进长青健康企业,打造“5万只肉羊繁育+100万只羊子屠宰”项目为核心的种植养殖销售产业链,为该村夯实产业基础。
神木市隆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栏杆堡镇张家坬村结对,出资帮助村里开发共享菜园,开设劳动实践教育课堂,将张家坬产业园打造成集劳动、教育、实践于一体的产学研教学基地。
“在结对企业的帮助下,张家坬村建成570亩山地苹果园,打造了1000亩有机小米、有机黑豆换茬轮作种植基地,修建了有机杂粮加工厂,村集体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栏杆堡镇副镇长姜小越介绍。在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神木市隆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帮助张家坬村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开展农产品销售、捐资助学、帮扶慰问等关爱活动,为张家坬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村企“携手”,让经济薄弱村迎来了重大变革。神木市以产业发展为抓手,通过引入企业资源“活水”,培优农业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增强结对村子“造血”能力,推动村企同频发展,结出一个个共同致富硕果。
3 村企结对 单向帮扶走向共同富裕
“养殖场开建时我就在这里打工,现在月工资6000元,还能照顾家庭,这是董事长王文学办的好事。”五月初,提起如今的收入,神木市永兴街道草条沟村村民杜建军高兴得合不拢嘴。
神木市开展村企结对行动后,神木大贝峁煤矿董事长王文学主动与草条沟村“联姻”,经过研讨,确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村企联建”发展思路,制订长期发展生态农牧业、短期发展肉牛养殖的规划,打造集肉牛养殖、饲草种植、饲草加工、肉食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大贝峁煤矿在村里建成了规模化养殖场,每年给村集体支付租赁费20万元,养殖场流转村民水地每亩租金300元、旱地每亩200元、山地每亩100元,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同时给村民增加了收入。”草条沟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治国说。村企结对不仅盘活了村集体资源,同时通过产业上下游辐射拉动等方式,带动村民发展肉牛养殖,使村民从土地、劳务、分红等方面获益,也增加了周边村组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
像草条沟村这样的“村企共建”在神木并不是个例。神木市积极探索“以企带村、以企促村、村企共赢”的长效工作机制,鼓励村企之间以共建为基础、共赢为纽带、共享为目标,主动对接资源、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从单向帮扶走向共同富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神木市尔林兔镇贾家梁村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盘活“沉睡”资源,不断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有“钱景”,村民生活更有“愿景”。陕西泰昌能源集团与贾家梁村结对,挖掘资源优势,立足淡水鱼养殖,成立泰昌渔库(陕西)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智慧鱼池产业孵化项目。
贾家梁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振军介绍,村企结对后,采取“结对企业资金、技术入股+村组土地、场地入股”的模式,建设了智慧养殖基地,村里享受保底分红和利润分成。村企结对是资金与土地的交融,更是现代理念与乡村质朴的碰撞。泰昌渔库的建立,盘活了贾家梁村的资源,实现村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村企双兴”的振兴路。
“建立养殖基地是我们探索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农户提升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收入提升。”泰昌渔库(陕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岸表示。
神木市各村党支部积极谋划产业发展路径,引导村集体经济乘着“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的东风持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在一个个村庄落地生根。如今,一座座集中成片的现代农业种植大棚里,瓜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将神木大地装点得绿意盎然;一个个养殖场、养殖基地星罗棋布,牛羊成群,畜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尽收眼底;一处处农产品加工厂里,忙碌运转的机器,奏响乡村产业发展的奋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