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创新推行“以株代亩”工作法 以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5-22 15:34:18

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但历经多年发展,果园老龄化、管理粗放化、土地碎片化等问题成为当前制约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同时耕地界线、生产经营、权益维护等土地矛盾纠纷易发频发,云岩镇创新推出“以株代亩”工作法,即通过支部联合组织带动、整合资源小田并大田、按株分田合作经营等系列措施,打通了制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堵点难点,有效预防化解了一批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调处难度大的农村土地纠纷,群众收入稳步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基本情况

云岩镇辖33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6万人,支柱产业苹果面积10.7万亩,占宜川县三分之一,2023年人均果业收入2.6万元。近年来,云岩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抢抓延安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把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全力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但云岩苹果产业历经40余年发展,果园老龄化、管理粗放化、土地碎片化等问题和土地矛盾纠纷易发频发越来越成为制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云岩镇2020年至2022年因土地界线、果园生产经营、土地流转和承包合同等引起的矛盾纠纷占全镇矛盾纠纷的40%以上。

堡定村现代农业示范园

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资源力量有效整合难、土地利用效率低、生产经营方式不优、乡村治理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的。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基层改革创新、破局解难。云岩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出“以株代亩”分田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效预防化解了一批农村土地纠纷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及时消除了一批影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不稳定因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该做法先后被评为全省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被编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培训班案例选编和辅导教材,是全省唯一一个入选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征集的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

主要做法及成效

党建引领、联建共治,着力破解“工作合力凝聚难”问题。针对群众思想难统一、力量难聚集、纠纷难调处问题,坚持组织引领,实施跨村共治,全力强组织、聚民心、增合力。

联建联治

按照“强弱搭配、联建共治、抱团发展、共同富裕”思路,以省级标准化示范村辛户村党支部为牵引,联合永宁、堡定等村成立“6+N”联合党总支,将各村资源、资产、资金、人才优势、群众力量整合起来,将“全国先进工作者”、辛户村支部书记张延刚为代表的198名党员组织起来,共谋思路、共抓创新、共解难题、共促发展。

群众自治

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组织各村推选出186名德高望重、善于做群众工作、敢于创新担责的能人、致富带头人为村民代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门入户讲政策,算账对比消疑虑,调处纠纷解心结,实现了思想一致、利益一致的民心趋同。

机制促治

建立镇“一把手”调度指挥、班子成员包片、科级干部包村、基层干部包地块责任体系,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协调会议机制,推行“日汇报、周解扣”制度,组建矛盾纠纷调处突击队,吃住在一线,工作在田间,形成了上下一心、干群联动、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破解“土地纠纷化解难”问题。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农民以地界分田,人为造就大量的绺绺田、块块地,长期以来严重影响果业机械化操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之果农在生产环节中常因地界不清相互侵占等引发矛盾纠纷。对此,云岩镇通过“以株代亩”,整合资源,消除“三界”,全力根治各类土地纠纷,推动产业发展。

平整土地消“地界”

坚持“一园一策”,对老龄园、残败园,上门疏思想、讲政策、鼓信心,让果农带头挖树、主动平地;对幼果园和承包合同期未满的果园,面对面做工作,算经济账、打情感牌,并落实每亩1万元三年贴息贷款政策,打消果农顾虑,累计消除地界1108条,化解纠纷278起,平整碎片化果园6618亩,渗溢面积378亩。

迁移整合消“坟界”

果园内一座坟占一分地,坟头占用生产用地矛盾突出,云岩镇立足村情实际,推出“村选址、村设计、村施工、村管理”集体统建和“村选址、村规划、户建设、户管理”农户自建两种殡葬改革模式,实施迁坟腾地。发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迁,教育引导存有抵触情绪群众主动迁,出台奖补激励政策集中迁,累计迁坟167座、腾地17亩,化解纠纷39起。

堡定村村级公益性公墓

优化重建消“路界”

针对生产路错综复杂、占地面积大、生产运输不便和群众占生产路等问题,将原有306条生产路进行平整并入大田,重新规划建设高标准生产路12条,将小地块整合成连片高标准农田,杜绝了村间、路间、园间生产路引起的纠纷。按株分田、建管并重,着力破解“群众利益维护难”问题。土地平整后,针对土地“分、建、管”矛盾纠纷多、群众利益诉求难保障等问题,通过“以株代亩”,依法科学分田到户,合作经营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公平分株到户

对平整的土地,依据农村二轮延包合同,在确保农户原有确权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传统按亩分田“庄稼人”思维,依据群众统一认可的矮化密植果园栽植标准,栽植优系苹果树,按株分田到户,实现一户一田,果园之间由过去的“地界”变为“株界”。

标准建园到位

村合作社统一采购水泥杆、定形杆及矮化苗木,组织群众统一栽植,配套建设灌溉设施。通过标准建园、品种改良,盛果期每株果树年产值200元,亩均产值2万元、增收1万元以上。

堡定村现代化苹果园

服务合作到底

针对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劳力不足、管理不优、成本过高等问题以及农资采购、劳务雇佣、果品销售过程中易发的矛盾纠纷,联合党总支牵头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对果园实行机械统作、物资统购、技术统管、劳力统招、果品统销,实现果业合作经营、规模发展,推动乡村和谐稳定、共同富裕。

经验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工作合力办好农村的事,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关键在党。宜川县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抓党建、强治理、促发展,支持云岩镇探索建立跨村联合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优势,把各村资源、资产、资金有效整合起来,干部群众组织起来,跨村联治,抱团发展,促进党建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相融共促。坚持群众主体,创新为民服务方式方法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无论是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实施联村联治,还是平整土地、分田到户、合作经营,云岩镇始终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选好村民代表,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凝聚群众智慧,创新服务方式,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坚持共治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治理中,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优环境、强产业、促和谐、共富裕。云岩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村界”组织牵引、打破“地界”整合资源、打破“坟界”腾退土地、打破“亩界”经营发展,并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以高效能治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