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索“党建引领、一网双联、民事民议”乡村治理新模式,村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基本情况
水峪村位于耀州区城北8公里处,全村427户1550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近年来,水峪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索“党建引领、一网双联、民事民议”乡村治理新模式,村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水峪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先后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荣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春平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
党建引领,夯实治理基础
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党建惠民、产业富民、文化育民、平安护民,不断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坚持党建惠民
水峪村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自筹800余万元建成了村级活动室、村老年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幸福院及百姓大舞台,完成村庄道路“白改黑”及拓宽,重建改造户厕等项目,坚持每年为65岁以上老人和特殊人群免费体检,村党总支组织力持续增强。
坚持产业富民
坚持发展具有水峪特色的果蔬产业,建成水峪村果蔬交易市场,全村果蔬种植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果业转型升级,建成省级示范园300亩、市级示范园400亩、冷藏库4座及苹果包装车间等,注册“水峪塬”果品商标。组织群众发展设施大棚蔬菜100座,种植樱桃、草莓、圣女果等,单棚年均收入2万余元。全村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86.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0元。
坚持文化育民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100余平方米的全市首家民俗文化馆,动员群众组建秧歌队、锣鼓队、狮子队、歌舞队和秦腔自乐班,定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文艺演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全国道德模范张水珍为榜样,设立“水珍工作室”,大力开展“传承好家风、家训、家规”活动,近3年来评选“水峪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家庭”“五好家庭”等64人,持续用身边好人好事感化群众,崇德向善在水峪村蔚然成风。
坚持平安护民
以人大代表、老干部、老党员等热心公益人员组成多元调解团,设立村级调解委员会,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调处、信访事项化解等工作,连续二十年无上访事件发生。同时依托智能化平台,加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配合公安机关加强治安巡逻,有效防范治安问题。
“一网双联”,提升治理效能
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党员干部联群众、积分管理联激励,做细做实管理服务,真正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一网治理全覆盖
创新推行巷长责任制,按照一岗多责、网格化管理的办法,对巷道进行了编号管理,每条巷道制作责任公示牌,将群众推选的代表分别委以巷长职务,负责统筹开展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坚持每周开展一次走访入户、进行一次政策宣传、收集一次意见建议、办理一件为民实事、解决一个困难问题的“五个一”活动,延伸管理触角,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党员干部联群众
村党总支于2015年建立“党员中心户长制”,在全村推选出14名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党员中心户长为村民服务,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党员干部按照居住地每人固定联系3—5名生活困难群众,包片联系小组内群众,每月至少1次以上登门了解所联系生活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征求村“两委”工作和村级发展中的意见建议,做到急难事必联、纠纷事必联、红白事必联。
水峪村表彰大会
积分管理联激励
水峪村积极探索应用乡村治理新模式。确定了精神文明、农村发展、群众致富3大类和热爱集体、好人好事、公益志愿、爱心捐赠等16个积分项,推选老干部、老党员成立积分管理小组,每季度开会审议拟纳入积分项的好人好事,确定个人积分量,并公示公开接受监督。村级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载体,积极宣传推广群众积分行为,形成了村民积极参与、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水峪村积分制模式在全区进行推广。
“民事民议”,激发治理活力
群众广泛“议”
水峪村创新设立民事会客厅,村党组织积极引导村民围绕村级发展大事、美丽乡村实事、基层党建要事、影响和谐难事、关爱弱势群体好事等内容,通过上门说、现场说、线上说、集中说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表达群众意见诉求。
科学民主“定”
通过召开党员大会、联席会、代表会议等,对村民说的事集思广益、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具体问题当场答复解释,复杂的村民诉求由村党总支书记主持,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商议。
水峪村会议掠影
好坏大家“评”
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村级对议定的办理事项,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公示,公开完成时限和解决措施,接受群众监督。每年年底,通过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满意度测评等,对办理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步改进工作的依据。
取得成效
乡村治理成效显著
自水峪村探索“党建引领、一网双联、民事民议”实施以来,党总支领导村级治理、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村内事务和治理的热情明显高涨,各项工作得以更加有利地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共收集意见建议16条,办结15条,办结率94%。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2起,实施惠民举措15件,群众满意率高达98%以上。
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水峪村抢抓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机遇,不断加快村级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严格落实“八清一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任务,村域人居环境面貌实现较大改善。完成村内巷道路灯安装、巷道硬化、村庄墙面粉饰,制作文化宣传墙面1000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树木4200余株,实现了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卫生村。
集体经济稳步壮大
紧扣苹果等农业主导产业,在做大做优做品牌上下功夫。以水峪村为例,该村依托苹果产业示范带,按照“党支部+经济联合社+公司”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铜川水峪振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1座1000吨冷库,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0余万元。先后建成联栋樱桃大棚19座,日光温室果蔬大棚15座,果树苗圃20亩,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16万元。依托鸿伟实业、上林源等龙头企业,在技术革新、市场营销、资金资源等方面不断突破提升,累计为8个村集体分红142.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