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起百姓“致富梦”
来源:安康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5-19 11:41:31


包装精美的鸵鸟蛋礼盒



鸵鸟在养殖场悠闲地踱步

初夏,秦岭山麓的旬阳市红军镇上马村绿意盎然。占地十余亩的鸵鸟特色养殖场内,500余只非洲红颈鸵鸟或低头觅食,或悠闲踱步,与青山绿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走进鸵鸟特色养殖场,自动饮水系统、标准围栏、专用饲料加工区等设施一应俱全。养殖场负责人朱修军边投喂饲料边介绍:“这些红颈‘大个子’看着威猛,实则性格温顺。主要以青草、秸秆、麸皮、玉米粉为食,养殖成本较低。去年下半年首次收获100多枚鸵鸟蛋,每枚200元被抢购一空。”

“鸵鸟养殖的经济效益,远不止卖蛋这么简单。”朱修军接着补充道:“事实上,鸵鸟浑身是宝:鸵鸟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钙、锌等矿物质,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市场售价在50~80元/斤。鞣制后的鸵鸟皮纹理独特,被皮具商誉为‘软黄金’,一张成年鸵鸟皮可制2~3个高档手包。鸵鸟毛因不易产生静电,既能用于擦拭精密仪器,也是高端服装的优质配料。经测算,鸵鸟综合利用率可达95%以上。”

谈及鸵鸟特色养殖初衷,上马村党支部书记冯远江娓娓道来:“西安光大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尚劲州返乡考察文旅项目时,发现红军镇气候与非洲红颈鸵鸟原产地肯尼亚高原高度相似。鉴于鸵鸟产品品质独特、市场需求旺盛,经深思熟虑后,尚劲州暂放下西安的建筑工程业务,赴泾阳考察学习,于2023年返乡成立旬阳市春华秋实金周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身鸵鸟养殖事业。”

然而,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尚劲州引进300只非洲红颈鸵鸟,因缺乏养殖技术,雏鸟成活率低、产蛋率不理想等问题接踵而至。面对困境,尚劲州并未退缩,他通过外出培训学习、网上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钻研养殖技术,逐步攻克了这些难题。

经过不懈努力,养殖场发展渐入佳境。如今,存栏鸵鸟超500只,成年鸟占比超60%。年产蛋量稳定在300余枚,仅蛋品年收入就超6万元。加上肉、皮、羽毛等副产品销售,产品备受客商青睐,成功实现规模化发展。扣除40%的养殖成本后,年净收益达20万元。

随着鸵鸟养殖规模扩大,尚劲州的创业实践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目前,合作社长期固定雇用6名村民,每人日薪100元。另有2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事饲料加工、清洁等工作,日薪同样为100元。

在养殖场内,52岁的村民王大姐熟练调配饲料。她每月工资3000元。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现在走路10分钟就能上班,还能照顾老人。作为“技术型”养殖工人,她每月还有500元绩效奖金,全家年收入比打工时翻了一番。

除带动就业外,鸵鸟养殖还延伸出多元生态价值。因鸵鸟食性广泛,秸秆可作优质饲料。合作社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定点收购周边秸秆,年消化农业废弃物200吨,既降低养殖成本,又杜绝焚烧污染,带动农户增收4万元。

“鸵鸟粪发酵后是优质有机肥,免费送给周边农户,形成‘养殖–种植’联动。”尚劲州介绍,养殖园年产生态肥500吨,可改良100亩农田。这一循环模式已带动20户绿色种植户,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

尚劲州计划整合资源,在家门口打造集种植、养殖、餐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融入鸵鸟观赏、蛋雕体验、特色美食等特色元素,将其打造成上马村网红打卡地,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红军镇党委书记黎大军表示,“将持续扶持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推动鸵鸟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山乡蓬勃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振兴新路”,红军镇上马村的鸵鸟养殖实践证明:当特色产业与乡土资源深度融合,当返乡人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每一片土地都能创造“点石成金”的奇迹。正如尚劲州所言:“我们不仅要让鸵鸟在秦岭‘安家’,更要让这只‘致富鸟’带动更多乡亲‘展翅高飞’。”

(通讯员  潘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