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镇坪县钟宝镇得胜村的山坳间,金属敲击声与山雀鸣叫声此起彼伏。产业基地里,8座钢架养菌大棚骨架渐次成形。
这个曾因“地无三尺平、路无三里直”而陷入困境的山村,正通过多元产业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4年寒冬的村民代表大会上,得胜村党支部书记彭德能指着航拍图上的荆棘丛说:“这几亩地种粮食作物收益不高,但种香菇就是‘天然工厂’!”次年,随着镇坪县绿源丰农产品加工厂的签约,首批标准化养菌大棚正式动工。
“4月底完成主体建设,8月菌棒入棚,春节前首批鲜菇就能上市!”在彭德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工期节点。园区建成后,这里将实现菌棒生产、养菌、出菇全链条作业,预计日产鲜菇1吨,年产值突破100万元。
“产出的干菇每斤30元、鲜菇5元,县里的食用菌产业链完善,不愁销路!”技术员倪师傅信心满满地说。
58岁的王章华通过培训和指导,不仅熟练掌握翻袋技术,更享受“土地流转+务工工资+年底分红”的三重收益。
“苗是金,管是银,烘烤才是聚宝盆!”在得胜村另一头的漂浮育苗大棚里,技术员陈永林操纵着剪叶机,刀片轻旋,烟苗顶端肥大的叶片应声而落。
曾经,陈永林一家生活举步维艰,靠着村里推广烤烟种植,他不仅建了新房、供出两个大学生,更是依托自身技术种植60亩烤烟,还全程参与村里烤烟育苗、种植、收购、分级,年利润达15万元。
不远处,烤烟大户朱照林的120亩烟田已起好垄。他蹲在地头,捏起一撮土捻了捻:“砂壤土透气好,种烟叶最‘肥’!”去年50万元的销售额让他成了村里的“明星户”。
作为全县烤烟种植“第一村”,得胜村依托“订单农业+技术托管+数字赋能”新模式,发展烤烟600亩,建成10个智能育苗大棚,年产烟叶18万斤,产值超300万元。
从最初300亩到如今600亩,得胜村烤烟亩产收益稳定在2000元以上,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让村民“双丰收”,六旬老人日薪也能达120元,全村年均用工量超1.5万人次。
长抓板栗园,短抓药材种植、林下养殖。得胜村的产业发展规划透着长远眼光。沿山而建的7000亩板栗园,是村党支部十年前制定的“绿色银行”计划。
种植大户栗永学算了一笔账:“行情好时年收万斤,每斤3元,加上林下药材、养鸡,年收入超8万元。”目前,全村板栗年产量达30万斤,村集体正筹建冷藏库和加工厂,未来将延伸板栗深加工链条,提升附加值。
板栗林发展的生态效益在山林间悄然生长,构筑起生态屏障,林下种植的药材根系如天然护网锁住水土,曾经雨季常见的滑坡塌方现象锐减。县林业局工程师点赞:“老树发新枝,荒坡变绿毯,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夕阳西沉,彭德能站在产业大桥上眺望:香菇大棚银光点点,烤烟田垄绿意成行,板栗园中晚归的村民哼着小调。
十年间,这个深山村庄完成惊人蜕变:整合2800亩耕地、2万亩山林,构建“长中短”结合的立体产业体系;村集体经济从零突破至百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年前翻了三番。
“依托平镇、十巫高速,我们的地热温泉将打造康养综合体,板栗林间架设星空民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彭德能手中的规划图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智慧农业、生态康养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范式,正在深山之中破茧成蝶。
(通讯员 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