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榆林市米脂县印斗镇对岔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近年来,对岔村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特色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基本情况
对岔村位于米脂县城东14公里处,全村342户、1005人,总土地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82亩,村内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根据“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发展目标,创造性提出“山上梯田化、沟道坝系化、坡坡洼洼搞绿化”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对岔村全貌
截至2023年,对岔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已达到80%以上,绿化面积达到64%以上,被国家林业局认定公益林1100余亩,真正做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出了良好的榜样。对岔村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金字塔”,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称号。
生态修复扎实 环境治理有效
陕北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形破碎,自然条件恶劣。对岔村立足当地特殊环境条件,绘制出以“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为准则、以“山上梯田化、沟道坝系化、25°坡度以上林草化”为宗旨的发展蓝图,并成功创造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印斗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一、量体裁衣,全面动员
对岔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全村人民群众,整山治水变良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全村15条支毛沟里打淤地坝18座,在33个峁上修坡式梯田和水平梯田3000余亩。
二、自给自足,全面推广
到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米脂县委书记苗秀山蹲点对岔村。以一面“红旗”高西沟与“红花村”对岔村在内的100个典型一起抓的全面发展规划,带领对岔人民提高水利建设,全面推广“两杂两薯”的粮食种植结构,使对岔村人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筹建筑材料先后修建蓄水池3座,蓄水量达37000余方,人工坝沟造田80余亩。水平梯田也被陕西省教育厅作为教科书的课本教材。
三、持续整治,全面提升
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岔村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硬任务,大力开展以厕所、垃圾、污水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庭院经济、红黄旗评比等专项行动,有效提升全村人居环境样貌。截至2024年6月底,共计改厕115处,发放垃圾桶100余个,转运畜禽粪污及生活垃圾500余吨。
生态农业发展 释放绿色财富
2020年以前,村内产业主要为小米、生猪等传统种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渠道少,“小、散、弱”现象较为明显。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对岔村党支部立足自身优势,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持续开发做强“多元化、规模化、品质化”的现代特色农业项目。
一、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种植
2022年,对岔村被确定为米脂县首批生态治理样板村,立足村情,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将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同实施,重点推广“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和旱作集成技术,在以对岔村为中心的谷子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谷子3150亩。
高标准农田实施机械化耕播
二、补齐畜牧短板,发展生态养殖
按照绿色高效、规模发展的思路,对岔村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环保、闭环处理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将畜牧养殖与全镇27个大中型标准化果园有效结合,推动畜禽粪污和果园残枝资源化利用,减少粪污直排,建成管理科学化、饲养自动化、肉品市场化的标准生猪养殖基地,达到果畜配套、种养平衡,形成了产、供、销、生态一体化产业链条,促进了环境提升、农民致富,目前全村生猪存栏达7000余头,年出栏9000余头,纯收入达800余万元。
三、加快争资立项,延伸产业链条
积极对接县级行业部门打造农业研学基地,实施“订单农业”,在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进一步盘活村集体经济。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依托对岔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园、鱼塘等探索开发“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四季特色主题旅游活动,逐步完善农文旅融合振兴乡村发展道路。
生态价值转化 赋能集体经济
对岔村聚力提升资源资产利用效能,深挖乡村生态价值,积极探索人才回流、产业提升、政企协作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途径,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提升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以生态振兴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对岔村谷子种植示范基地
一、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聚焦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结合村情实际,通过建厂转租、集体土地转包等盘活村集体资产。同时依托产业扶持带动,采取“头雁”引领、向“地”谋富等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2024年6月底,对岔村万羽养鸡场、蔬菜园、鱼池等全面开花,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余万元收入的同时吸引众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二、携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依托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优势,对岔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农户参与”的订单收购模式,与陕果集团、青创联盟等形成稳定购销关系,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的方式,充分调动农户从事生产积极性。同时积极对接县级政府机关以及各企事业单位食堂,大力推销对岔蔬菜园无公害绿色蔬菜,切实解决辖区农民销售难题,增加农民收入。
三、吸引人才回流,助力农民增收
一方面通过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共同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优秀青年主动将新时代农业信息、技术带回,创办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基地,并以“传帮带”的辐射带动机制释放人才红利;另一方面组织30余名致富带头人、技术薄弱人员走出去,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技能专班培训,全面提升农民技能化水平,助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