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昔日“不毛地” 今朝“新粮仓”
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5-12 16:19:13

在蒲城县荆姚镇,改造后的盐碱地成为沃野良田。图为邮储银行渭南市分行工作人员深入荆姚镇与农户交流(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杨光文/图

“过去,往村口一站,远看一片水,近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如今,地里的科技大棚一栋连一栋,家家户户的收入连年增长。我和媳妇商量着,这次回家就再不出去了,安心在家发展。”看到家乡的巨变,在外打工10多年的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村民秦立鹏感慨。

大荔县、蒲城县等地常年受地下水位高、蒸发强烈以及土壤盐分迁移等因素影响,土地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交口抽渭灌区排水工程、卤泊滩排水工程、洛惠渠灌区排水工程等多个项目的建成投用,渭南市盐碱地总面积已从2011年的80.1万亩降至2024年的46.2万亩。

面对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盐碱地,近年来,人行渭南市分行持续指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主动与当地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对接,深入了解盐碱地恢复保护的融资需求。

“得益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这些过去的‘不毛地’正逐渐变为充满希望的‘新粮仓’,不仅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力量。”5月8日,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说。

在服务对接环节,人行渭南市分行把可改造利用的盐碱地当作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纳入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范畴。在此过程中,农发行渭南市分行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抽调业务骨干,组建金融服务专班,与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协作,通过组织召开金融大讲堂、政银企座谈会等活动,搭建起政府、银行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同时,该行还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实行政银企“一线式”服务,全力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公益属性强、建设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特点,农发行渭南市分行积极创新融资方案,深入项目现场,梳理项目手续,围绕项目准入、还款来源、担保方式等难点堵点,制定“个性化”方案。该行通过提出“整体治理+合理利用项目空间”的现金流模式,充分挖掘苗木销售、光伏用地出租等资金来源,进一步撬动水利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整合资金投入,精准确定授信额度。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该行累计审批渭北80万亩农田、渭南高新区农田、渭南经开区农田、蒲城县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贷款19.4亿元,实现投放11.15亿元。

在创新金融信贷产品上,邮储银行渭南市分行积极行动,推出了“线上信用户贷款”“极速贷”等信贷产品,以及“果品贷”“冬枣贷”等特色产业专属产品,助力当地加速形成“一县一品”特色产业。截至4月底,该行特色产业贷款产品规模13.95亿元,覆盖了粮食、大棚水果种植等多个涉农产业,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优化金融服务方面,陕西农信大荔联社组织金融服务小分队深入冬枣产业生产一线,优化工作流程,制定覆盖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加强产业链信息共享,推动银企积极对接。该行创新推出的“富柿贷”,手续简单、办理快捷,从申请到发放贷款仅需一天时间,极大地满足了柿农在收购柿子、挂柿饼等环节的流动资金需求。

一笔笔信贷资金如金融活水持续浇灌,推动当地盐碱地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在渭南经开区,当地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成绩斐然,目前已改善排水面积62.7万亩,通过排碱排渍改良土壤、排涝减灾,恢复和保护了卤阳湖生态湿地。昔日盐碱地如今已变身“米粮仓”“蔬果园”“鱼虾池”,一幅幅充满现代气息的农业新图景正徐徐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