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宝鸡市千阳县闫家村:传承非遗文化 绣出幸福之花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4-29 17:06:21

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立足西秦刺绣非遗文化资源禀赋,坚持“传承+研发+创新”“合作社+绣娘+农户”“线上+线下+文旅”大力发展刺绣产业,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小针线对接大市场,传承发展了非遗文化,培育了乡村致富产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走出一条非遗刺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闫家村实训中心开展“千阳绣娘”培训班

基本情况

千阳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是西秦刺绣的发源地,辖7个组1558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3元。近年来,闫家村立足西秦刺绣非遗文化资源禀赋,把西秦刺绣非遗传统制作技艺,融入现代时尚理念,坚持“传承+研发+创新”“合作社+绣娘+农户”“线上+线下+文旅”,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发展了刺绣产业,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小针线活对接大市场,“老手艺”培育出“新产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走出一条非遗刺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闫家村先后荣获“陕西省开发民俗工艺、催生中小企业旗帜村”“省级文明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示范单位”和“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等称号。

“传承+研发+创新” 激发非遗活力

依托本村刺绣工艺传统优势,坚持开发保护、传承转化、创新研发,把西秦刺绣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发展。

一、传承保护,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闫家村刺绣布艺制作历史悠久,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刺绣作为农村妇女的基本技能通过血缘、地缘纽带得以传承。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闫家村组织村内非遗传承人等刺绣能人收集整理当地传统民间布艺刺绣的样式、技法和独特品类,将传统工艺手法的绣、贴、拼、搐、插、刺、缝等技艺与现代刺绣技法相衔接传承,引入四大名绣技法和现代时尚元素,使古老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坚持就业问题导向、群众需求导向,定期组织举办刺绣技能培训班,聘请西秦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让西秦刺绣技艺得到传承,也让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刺绣成为闫家村群众增收重要产业,产业发展也培育了一批刺绣人才,推动了文化艺术传承和文化自信,帮助更多农村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二、创新研发,让传统艺术融入当代生活

时代在发展,闫家村传统的刺绣艺术和产品也与时俱进,一方面购置电脑绣花机、雕刻机,“手工+机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兼顾传统与实用,沿袭周秦文化民族精粹,围绕现代生活需求开发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绣、挂件玩具、儿童服饰、养生保健等5个系列200多种产品,“乐乐狮”、龙凤挂件、披风、镇宅对狮等申请了专利,制作的西秦刺绣工艺品“鱼形枕”被国家美术博物馆收藏,“福禄寿喜”“双鱼包”入选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虎头枕”“镇宅狮”“五毒马甲”等布艺作品荣获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和全国“一村一品”优秀项目奖。

“合作社+绣娘+农户” 打造和美产业

村党支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引领村集体和群众做精做特刺绣产业,绣出了群众美好生活新画卷。

一、模式创新,壮大产业规模

为进一步凝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闫家村多方争取资金600万元,成立了锦绣缘刺绣专业合作社,注册“千禧锦绣”商标,建成刺绣加工车间1个、刺绣坊17间,购置激光雕刻机等设备34台,采取“技能引领+合作社组织+绣娘参与”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刺绣产业规模化生产,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0万元。

按照集体经济组织“产品设计、渠道建设、品牌打造、原料采集”、刺绣工厂“技能培训、市场营销、示范引领、批量生产”、绣娘“照单生产、庭院制作、按件计酬、灵活就业”的模式,组织刺绣艺人30人培训绣娘270人,带动500余名农村妇女从事刺绣制作,实现人均年收入6000元,产值达到21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小针线”对接世界“大市场”,非遗文化培育出富民产业。

在制作过程中,绣娘们根据个人所长定岗,流水接力式参与生产,在“你绣耳朵我绣面,你裁四爪我点睛”的协作中绣成五毒老虎枕、虎头帽等工艺复杂的制品,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通过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有效化解了单家独户创市场的难题。

绣娘们在非遗工坊制作绣品

二、化解难题,绣出文明乡风

刺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年龄几乎没有要求,让农村妇女实现了就业增收,老人照顾、子女教育等农村“三留守”问题顺势化解,外出务工人员也可以安心挣钱。绣娘们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车间集体刺绣、回家制作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

南寨镇闫家村70岁妇女胡会勤在自家炕头坚持每天做一个虎头帽,每个30元,年增收9000元以上。一位位乡村妇女,在指尖上展现技艺,用小针尖挑起特色乡村产业,妇女们在集体学习交流和制作刺绣产品过程中,相互帮助和激励,结成了深厚的互助情谊,纠纷矛盾基本消除,家庭更和谐、邻里更和睦、乡风更文明。

“线上+线下+文旅” 擦亮刺绣名片

闫家村不断拓展刺绣产业“线上、定单、零售”三大渠道,坚持融合发展,聚力打造“丝路果乡、绣美千阳”文化品牌。

一、搭建平台,拓展销售通道

采取网上淘宝、对外交流、门店销售、直播带货等线上线下的形式,开设网络直营店,进行线上展示,海外订单、外贸销售已逐步成为千阳刺绣加快走出国门的新通道,年销售突破800万元。

网红主播在千阳县直播带货

借助各种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展销,先后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各类旅博会、文博会、博览会50多场次。利用春节、端午节、农民丰收节等,组织举办西秦刺绣工艺品展销会、香包文化旅游节、香包制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宣传销售刺绣产品。

二、文旅融合,擦亮刺绣名片

随着全村刺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影响力提升,每年暑期有数百名高校教师和学生到村研学西秦文化,成为宝鸡文理学院、西安美院、长安大学等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固定的人流带动全村文旅融合产业快速形成,村上抓住机遇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非遗文化传习基地、刺绣工坊、刺绣展厅和村史馆,整合技艺培训区、绣品购物区、机绣展示资源,引入观光、休闲、体验、食宿等乡村旅游服务。

2024年,村上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西秦刺绣第一村,快速推进刺绣文化园、刺绣体验园、刺绣博物馆建设,不断提高非遗项目在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中的“造血”能力。

小小绣花针,绣出锦绣新生活。走进闫家村,家家是“车间”,人人是“技工”,一双双巧手,“绣”出了乡村振兴的好“钱景”。如今,闫家村通过带领绣娘们抱团发展,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刺绣工艺品,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的转变,出自农家绣娘们手中的刺绣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西秦刺绣这一植根于乡土的民间技艺,也在新时代中传承发展,助力乡亲们绣出更加斑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