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花”多了, 经济账咋算?:看陕西乡村旅游串起消费新图景
来源:陕西农村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4-28 16:04:01

4月16日,蓝田县阿氏村王小朋面对自己经营的杏园很是自豪。 

4月16日,阿氏村农家乐一角。 

4月17日,在马嵬驿景区,刘国强正准备把做好的油泼辣子装瓶。 

陕西农村报记者 张恒 文/图  

 四月的晨光里,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因赏花季带来的热度未消,走进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兴平市马嵬驿景区的石板路上,旅游大巴载来客流,辣椒坊前围满体验的游客;韩城的林下养殖基地,前来购买“溜达鸡”的回头客一拨接一拨……眼下,三秦大地的田园,正以“花样”场景串起乡村消费新图景。  

  1 “赏花账”:拓宽村民增收路  

今年,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村民王小朋和高明月都很欣喜。王小朋的欣喜是他家的杏园成了网红打卡地,一拨拨游客的到来让他家的农产品不愁卖;高明月的欣喜是借助网红打卡地在村上开了农家乐,她拥有了稳定的工作。  

4月16日,阿氏村2800亩的杏林里,一棵棵鹌鹑蛋大小的青杏在枝头若隐若现。王小朋穿梭在杏林间熟练疏果。春风掠过树梢,仿佛还裹挟着三月赏花季的喧闹——那时,粉白花海漫过山峦,每天数百名游客穿梭其中,让小山村化作消费热潮奔涌的活力场。  

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初,野生杏花沿着山势起伏如粉白海浪,古村石墙与老树相映,周边很多市民带家人前来感受“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别样意境。  

“赏花季我们村来了很多游客,村民卖自家的农副产品和荠菜、茵陈等野菜,村里停满了车。尤其是农家乐,越来越有人气。”阿氏村监委会主任张淑亚说,一个“赏花经济”让村子火了。  

借着这沷流量,村里开了家“森林芭芭”农家乐,带动周边15人就业。高明月就在这里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  

当漫山杏花化作“流量密码”,村民们的增收路径也随之打开。王小朋的杏园变身网红打卡地,周边土特产顺势走俏。从田间地头到游客行囊,从农家小院到餐桌舌尖,一条完整的消费链条在花香中悄然成形,激活了乡村消费的一池春水。  

产业延伸,为消费市场注入持久动力。阿氏村没有止步于单纯的赏花观光,而是持续拓展“花经济”的边界。华胥镇副镇长刘玉婷表示,镇里根据花期推出“花开华胥‘杏’福相约”系列文旅活动,从赏花季到6月的采摘节,丰富的活动将最大限度扩展“花经济”覆盖面。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户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水涨船高,从添置家电到改善居住,从教育培训到休闲娱乐,  

消费需求如春日暖阳下的溪流,奔涌向前。  

  2 “人气账”:流量聚起消费力  

4月17日,兴平市马嵬驿景区的青石板路上挤满了举着手机拍灯笼的游客。杨贵妃墓前的讲解员话音未落,隔壁的“民俗美食街”上,手工搓搓已飘来油泼辣子的香气……这个曾因“马嵬坡兵变”闻名的历史驿站,如今正上演着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  

要说这儿的“流量密码”,还得看老手艺“变戏法”!手工坊里,毛驴拉着石磨慢悠悠地转圈,“咕噜咕噜”的碾磨声混着菜籽油泼辣子的滋啦响,瞬间勾得游客挪不开脚。  

“咱这辣子是古法三炒三碾。”老板刘国强一边麻利装罐,一边介绍,“兴平1万多亩辣椒地,就靠这老味道火了。”话音未落,他的摊位前围了十几个购买手工辣椒面的游客。  

上午11时,53岁的徐雪红开始做起了手工搓搓,嘴里还热情地招呼着游客:“辣子是自己家里种的,醋是隔壁作坊酿的,一天最多能卖200碗。”  

“我每月2000元底薪,加上提成有4000多元,收入稳定也轻松。”徐雪红说,她的摊位位于美食街核心区,游客在这里能尝到38种关中风味。据景区统计,餐饮消费占游客人均支出的45%,其中70%的食材来自周边5公里内的农户。  

景区外,村民在家门口也能“借光”。王瑞家的小卡车往门口一停,后备箱掀开全是红彤彤的普罗旺斯西红柿。“大的每斤4元,小一点的每斤3.5元,先尝后买。”她举着二维码牌笑得灿烂,“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不耽误接娃放学!”  

“旅游就是要把人气变成‘真金白银’。”景区负责人李团结算账,“去年220万名游客,人均消费80元。今年看这个势头,预计能有100元。”如今,仿古集市盖新楼,研学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筹备。  

当游客带走的是辣椒酱、刺绣和故事,留下的是就业机会、产业链条和持续发展的可能。  

  3 “循环账”:唱响共裕发展曲  

4月19日,韩城市板桥镇共裕村的吊干杏种植园里,鸡群欢快踱步。  

2021年,共裕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利用15万元财政衔接资金,在小迷川水库取土场复耕,种下40亩新疆吊干杏。如今,这片果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果园里几百只散养鸡,让这里充满生机与活力。鸡群穿梭于杏树间,自由觅食杂草、昆虫,不仅解决了果园除草难题,鸡粪还成为天然肥料滋养果树,形成生态循环。  

“吊干杏成熟后挂在树上自然风干,甜度高、口感好,而林下养殖的鸡,深受消费者喜爱。”共裕村吊干杏种植园区负责人刘栋林说。目前,韩城仅共裕村种植吊干杏,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5万元至8万元的收入。林下的鸡和鸡蛋,更是为这份收益锦上添花。  

“林下散养鸡下的蛋营养高、味道香,我专门来买。”消费者汤红梅提着刚买的鸡蛋,笑得合不拢嘴,她每次来购买鸡蛋或者“溜达鸡”,都会在园里逗留很久。去年,吊干杏采摘时,她更是带着很多好友前来。  

在树林下“搞副业”,实现土地“不歇脚”、收益翻着倍。林间空地还套种时令蔬菜,树下养鸡、养蜂,鸡吃虫除草,蜂传粉酿蜜,粪便肥田,形成“树、菜、禽”共生的生态循环。 

“我们是先种树,再养鸡。”刘栋林说,“去年的采摘活动很热闹,我们又扩大了30亩种植规模。下一步,我想把流转的200亩地都充分利用,搞文旅融合发展,把‘风景’变‘钱景’,把田园变成‘游乐场’。”  

在刘栋林的计划中,亲子菜园里,家长孩子弯腰摘菜;农耕展厅中,老农具诉说着岁月故事;田间课堂上,学生们动手种植。玩累了,尝尝林间散养的土鸡;临走时,再捎上几罐手工酱菜、几盒土蜂蜜。从赏景、体验到购物,一条“玩在田园、吃在农家、购在林间”的产业链就此打通。  

蓝田阿氏村杏花谷“赏花经济”让农家乐火热,马嵬驿景区助当地农产品大卖,韩城的林下养殖带动当地消费……陕西乡村用“花样”实践证明:激活农村消费,关键在于把“好风景”变成“好生意”,让“好产品”找到“好销路”,使“好体验”留住“好游客”。  

眼下,三秦大地绽放的“花样”经济之花,正以产业融合为根,以创业创新为茎,以消费升级为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