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10时许,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农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随着撒肥机、犁地机、旋耕机依次驶过,休眠了一个冬天的土地被“唤醒”,迎来新一轮的耕种。
看着脚下被深翻过的土地,59岁的尹贵军头一次觉得,自家的60亩玉米地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老大难”。
今年,尹贵军把家里所有的地都托管给了黄龙县裕华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当起了“甩手掌柜”。“按照托管协议,联合社有亩产1500斤的产量兜底,我什么都不用管,一亩地至少有600元的收入。”尹贵军说。
2024年10月,黄龙县在崾崄乡试点成立农事服务中心,整合崾崄乡所有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粮大户、农资经营户资源,成立了联合社,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玉米产业的耕、种、管、收、售全流程。
截至2024年底,成立两个月的联合社,销售玉米1.5万吨,营业流水达2892.6万元,实现利润126.1万元,6个村集体分红12.61万元。
尹贵军是乡亲们眼里的“可怜人”。
2021年,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左手。彼时,儿子上大学,妻子有轻微残疾,尹贵军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瞬间陷入困境。
赖以糊口的60亩地既是全家的希望,也成了最大的负担。
无奈之下,尹贵军只好把60亩地全都交给邻居打理,腾出手来养牛补贴家用。
去年10月,崾崄乡农事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崾崄乡政府一级主任科员王向龙第一时间找到尹贵军,向他介绍了土地全程托管套餐,并帮他申请了托管费兜底帮扶政策。如今的尹贵军满心感激:“以后再也不用为种地的事操心,能一心一意养牛了。”
有地难种,不只是尹贵军的难题,也是整个黄龙县农业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
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健告诉记者,全县耕地面积27.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5亩。“小农户分散经营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低,留守农户、候鸟式农民既管不了耕地,也管不好耕地。”李健说。
为了破解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2022年开始,黄龙县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托管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本质上是将农业服务业嵌入生产环节,弥补前端生产的短板,确保农民在土地上能获得基本的收益。”李健说。
截至目前,联合社已经在崾崄乡签订了2.2万亩全托管订单。“这也就意味着,全乡三分之二的耕地可以严格推广玉米‘5335’种植技术,执行玉米单产提升计划。”崾崄乡党委书记薛兴文说。
与以往提供单一“耕、种、防、收”的社会化服务不同,联合社建立了农资供应、机械作业、新品种实验推广、技术指导培训、病虫害防治、收割销售六统一的全环节社会化服务模式,从生产到销售,“一站式”代理解决了所有种地难题。
“玉米从地里收割后就直接拉回中心过秤,10多分钟就能拿到钱。”说起农事服务中心的好处,伍姓村村民王占华滔滔不绝,“过去,玉米秸秆回收一亩地得额外掏25元工费。现在,秸秆直接由联合社回收,一亩地能再收入10元。”
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农户的收益上。
黄龙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刘宇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大面积托管基础上,农事服务中心的农资供应可以直接对接源头厂家,成本降低5%至10%。同时,规模化耕种管收作业,比市场自发的农机手托管一亩地节约成本近80元。
土地托管了,如何把土地增值效益更多地留给农民?
农事服务中心理事长王飞介绍,联合社收益分为四部分:按照政策性固定资产投资量,每年给各村固定分红10%;联合社运营分红75%;村集体再以每年完成托管任务总量占比分红10%;农户以托管面积的占比分红5%。
“我们保证托管的土地每亩收获玉米1500斤以上。按照去年玉米销售的市价,像尹贵军这种全托管的农户,60亩地保底收入能达3.6万元。”王飞说。
农事服务中心牵头的托管服务,带动了全乡玉米产业迈上从土地到农户全面抱团的集约化、从前端到末端全面联结的链条化、从生产到经营精准分工的专业化新赛道。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三岔镇、界头庙镇再建两处农事服务中心,继续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县域经济发展探路。”黄龙县委常委、副县长曹增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