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咸阳市长武县孝村:赓续优良传统美德 加快文化振兴步伐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4-28 15:31:53

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咸阳市长武县彭公镇孝村坚持以传统文化为理念、以孝廉文化为支撑,取孝文化之精华,建成了以“传统文化+农业+实践+教育+旅游特色”的孝文化研学基地,打造了“尚德启智、孝行天下”的文化品牌,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精神杠杆撬动乡村全面振兴,以高品质文化不断培植乡村振兴新动能。

基本情况

孝村,位于彭公镇政府东南5公里处,距县城东北约15公里,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413户1520人,耕地面积2730亩,其中果园面积2320亩。彭公镇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民风醇厚质朴。

孝村村委会

近年来,彭公镇孝村积极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孝文化”底蕴,坚持领导优先主抓、政策优先考虑、项目优先支撑、机制优先保障,突出文化引领,夯实产业基础,探索推行“1234”的工作路径,突出“孝文化”铸村魂,一方面,建设“一街两心四区”(“一街”即孝文化一条街,建设了孝文化宣传长廊,绘制了孝文化主题墙;“两心”即孝文化研学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四区”即高标准党群服务区、休闲健身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孝子滩观光旅游区)综合性孝文化研学基地,加强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坚持每年举办“十大孝子”“孝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实施孝风“进村入户、润心启智”行动,实现村有村标、户有户牌、家有家训,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局面。先后被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023年被市关工委命名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2024年被命名为全市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以孝文化传承为纽带,坚持软硬件两手抓。硬件方面,为挖掘传承“追孝”尊敬祖先、“事亲”奉事父母、“立身”显扬父母、“孝行”治国之本传统美德,打造了孝文化广场,绘制孝文化宣传墙、孝文化一条街,安装移风易俗宣传栏等,充分发扬孝文化教化作用,营造敬老孝亲的浓厚氛围。建成日间照料中心,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孝文化走出小家,融入大家,营造出“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良好社会风气,浸润孝村每一个角落。

日间照料中心

软件方面,依托孝文化广场,每年坚持举办“十大孝子”“孝媳妇”“好公婆”“好邻里”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孝老的典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传承孝道、弘扬新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建成了广场舞队、秦腔自乐班、篮球队,不断丰富文化生活,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塑形铸魂,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神聚气,激发乡村治理风尚内生动力。在孝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孝村的群众孝老爱亲、勤劳朴实,邻里和睦、亲如一家,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上访事件,孝村因“孝”净化了民风、凝聚了民心。

二、打造研学教育基地,以文化传承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2年6月,打造以窑洞形式呈现的“孝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建有孝文化传承馆、文谷绒剪纸工作室、家风家训展室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孝文化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室内陈设还原古学堂布置,配有笔墨纸砚、黑板书本,墙面装饰孝文化诗词,营造孝文化氛围浓厚。

孝文化研学教育基地

自孝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建成以来,吸引了周边中小学师生学生前来研学,切身感受厚重“孝文化”的魅力,接受“孝文化”的熏陶,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收获知识、感悟文化的同时提升境界、传承美德,塑造了广大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今,周边各中小学校师生学生慕名前来孝村研学,切身感受厚重“孝文化”的浸润,孝村已经逐渐成为了全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此外,省、市、县楹联协会、诗词学会先后多次到彭公镇孝文化研学教育基地采风,2024年7月,彭公镇与县教育局联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首届孝文化主题征文大赛,共征集来自北京、广东、湖南等全国18个省123篇(首)参赛作品,以优秀诗词作品进一步鼓舞人、教育人,以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三、坚持农文旅发展,以文化创新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金”。孝村深挖“孝文化”底蕴,坚持走“传统文化+农业+实践+教育+特色旅游”深度融合道路,以“一街两心四区”为核心,以综合性孝文化示范基地为载体,精心打造集“菜园认领、种植体验、采摘体验、亲子互动、果蔬配送、农民管家”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将文化旅游与农业旅游巧妙结合,让每一位前来的游客都能更好地体验乡村之乐、感受乡愁乡情,在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中扮靓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历史底色。

农耕文化体验园

同时,注重文化旅游对产业的拉动,整合资源要素,推进产业发展,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闲置空地建设果库、活珠子加工厂等产业,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实现乡村旅游、文化推广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潜能,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孝村已发展成为游客周末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此外,彭公镇深挖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了豳风文化产业、家风文化产业,形成以“孝风”“豳风”“家风”为核心的“三风”文化品牌,以文带旅的动能更加强劲,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文化活水。

经验启示

经过镇村两级的不断探索实践,孝村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

一、坚持文化振兴与乡土文化相融合

以传承孝文化、体验孝文化为重点,用“孝文化”正民风、促发展,以文化底蕴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汲取乡土文化中的民众智慧和经验,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和乡村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凝心,筑牢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二、文化振兴与基层德治相融合

建设孝文化研学基地、孝文化广场、农耕文化体验园、居家养老中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把“孝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举办孝文化征文大赛、“十大孝子”“好婆媳”道德模范评选等文化活动,发挥“孝文化”熏陶作用,激发基层德治内生动力。

三、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依托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坚持领导优先主抓、政策优先考虑、项目优先支撑、机制优先保障,盘活资源,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规划建设“一街两心四区”综合性孝文化研学基地,将“传统文化+实践研学+休闲旅游”深度结合,打造集研学实践、团建拓展、观光旅游等主题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地,充分发挥了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