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已蹿到一尺多高。麦田深处,柳路路蹲在地里,拨开一簇麦苗细细数着:“一株分蘖八九个,根系白花花的,这苗情比去年还壮实!”他搓着指尖的泥土,笑声爽朗,“春灌加上‘营养餐’,后期再精心管着,今年亩产1300斤稳了!”
柳路路是临渭区阳光利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流转了2000多亩地种粮。这几天,正是小麦春灌的好时候。为了能让这些麦田“吃饱喝足”,他和合作社的社员连着几天都守在地里。
田埂边的水渠里,柳路路拧开阀门,汩汩清水瞬间涌向麦田。“现在灌水讲究精准滴灌,可不是大水漫灌。”他指着地里新埋的滴灌带解释,“每亩地用水量能省30%,还能把肥料直接送到麦根底下。”
更妙的是藏在水里的“玄机”。社员张璐扛来几袋肥料,“哗啦啦”倒进配肥桶。“咱这渠水一开,既能浇地又能施肥,真是一水两用。看,这是新试的水溶肥,氮磷钾配了微量元素,直接加到水里,就像给小麦喝‘营养快线’!”张璐抄起铁锨搅动着,褐色液体很快融入水中。随着水流走向,这些养分被均匀输送到每株麦苗的根部。
除了流转的土地外,柳路路还托管了周边3万亩农田。在官道镇赵东村村民马荣军的地块,无人机正“嗡嗡”作响,给小麦喷洒防治纹枯病的药剂。“托管田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苗情一目了然。”柳路路点开手机APP,土壤墒情、苗情长势等数据实时跳动。
正说着,柳路路忽然蹲下身:“老马,你这块地分蘖少,得加施一遍促蘖肥。”原来,他早给每块托管田建了“健康档案”,哪片该追肥、哪片要控旺,心里门儿清。
田垄上,几名社员正忙着清理水渠残叶。“精细化管理就是绣花功夫,浇水量多几方、施肥晚几天,产量都能差一截。”柳路路说。
“现在种地是‘天上卫星盯、地上数据算’。”柳路路掏出手机,调出气象预报,“过两天要降温,咱得抢在变天前把南片的肥施完。”他掰着指头算账:节水节肥省下不少钱,增产部分又能多赚十来万元,“这精细化管理,真是稳粮增收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