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通过压实主责保“良田”、建设农田增“良田”、规模种植聚“良田”、科技赋能丰“良田”,实现了种植面积由“减”到“增”、单位产量从“降”到“升”、种植能力从“会”到“惠”的转变,以实战、实绩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基本情况
交口街道地处泾惠灌区,耕地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耕地保有量45654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41587亩。虽然粮食种植面积大,但是积水地、小菜园、违法用地等不同程度的挤占了基本农田,影响了粮食种植,如何推动土地整合、复耕复种,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近年来,交口街道始终把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撂荒地治理、违法图斑整治作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有效推进了复耕复种。2023年以来,先后整治“撂荒地”42处,复耕复种201亩,耕地卫片执法图斑数下降了30%,增加耕地191.7亩,粮食年产量增加471吨。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46161.57吨,获评“西安市产粮大镇”。
交口街道粮食生产机械化
全局统筹 树立“主责”意识
聚焦“主责”抓落实,织密“六张网”,实现耕地保护“一盘棋”。
一、织密“责任网”
组建近150人的“街—村—员”三级“田长制”队伍,划分“责任区”、明确“责任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监管体系。以落实田长制为抓手,加强巡田制度,将耕地保护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具体人,全面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真正使“田长制”变成“田长治”。
二、织密“防护网”
以“常态巡查+定期排查”为抓手,每周至少全覆盖巡查2次,对耕地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做到有效预防和及时查处各类违法情况,实现对现状耕地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管。街村联动“防源头”、常查常改“掐苗头”,将破坏耕地行为消灭在萌芽、遏制在发端。
三、织密“监督网”
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将违法违规举报嵌入全科网格之中,构建了“全民监督、网格受理、政府处置”的线索举报体系。
四、织密“管控网”
在加大普法宣传的同时,健全考核机制,活用绩效杠杆,让常态管护成为街村干部的行动自觉。
五、织密“托底网”
坚持“一地一策、一户一策”原则,通过代耕代种、股份合作、全程托管、经营权流转等形式,全力削减“冬闲田”“撂荒地”,确保可耕地内应种尽种。
六、织密“宣传网”
通过印发耕地保护宣传海报、安装宣传广播46套、租赁宣传车辆9辆、宣传手册、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工作,有效提高群众耕地保护意识。2023年10月,交口街道被评为西安市耕地保护激励单位。
四大抓手 把握“主业”方向
聚焦“主业”抓落实,建好“四块田”,筑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一、高标建设“筑良田”
坚持项目带动,2024年建设高标准农田8500亩,辖区4万余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对地块细小零散、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的抛荒地,通过工程措施改善耕作条件,以小改大、化零为整,提升宜机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种植。
二、排水清淤“蓄良田”
投入1500余万元,大力实施农田排水工程,通过干沟清积除淤、河渠疏通整修、排水管道铺设等,3200亩“水涝地”变成“高产田”。
三、兴修井渠“增良田”
充分发挥“八纵五横”水系作用,持续加快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修复灌溉井42眼,新修、改造提升灌溉渠28.7公里,农田有效灌溉覆盖率从83%提升至95%,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受恶劣天气影响,交口街道大面积农田积水严重。街办及时组织人力挖通老柳支沟主沟,并连通主沟与各村分沟,引导积水通过老柳支沟排入渭河及石川河,助力群众颗粒归仓。对7.9千米老柳支沟主沟进行全面清淤,对11千米分沟进行修整,建设老柳支沟末端排水管网,铺设排水管道450米,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四、科技赋能“丰良田”
常态化加强与市、区农技部门的沟通联系,承接新任务、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设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万亩片1个,千亩片1个,百亩片2个,深化科技投入提单产、扩亩产,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630公斤以上、小麦平均亩产480公斤以上。
交口街道高标准农田
聚焦“主线”抓落实 奏响“三部曲”
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把粮食均衡增产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命线”。
一、走规模经营之路
引入中化集团等龙头企业,在辖区高铁村1700余亩耕地先行试点,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和大田托管等方式实施规模化经营,使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实现企业、集体、农户“三赢”局面。街办计划在其他村推广“高铁经验”,让更多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实现兴业强村富民促振兴。
二、探融合创新之道
已与多家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将通过共建试验田、共育新品种等形式,推出以粮食为主的新产品、新消费,用创新创意为农业发展聚势蓄能。
三、叩智慧发展之门
持续探索大田农情监测系统在粮食种植中的应用,通过传感器、视频监测和人工采集苗情、病虫情、墒情、灾情信息,实时跟控“耕、种、管、收”环节,用科技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让群众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经验启示
一、体系从“单打独斗”到“党建引领”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将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列为头等大事来抓,全年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工作专题会议20余次,专题分析当前形势、全面部署安排工作,集中力量抓好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方案统筹、党委牵头、党员带头、干群联动”方式充分调动街村两级党员干部积极性,加强耕地治理。
明确党政班子领导包片、街村党员干部包图斑的模式,对违法占地、非农化非粮化、撂荒地等分区域、分类别进行包保,引导群众自觉配合整改,针对整改难度较大、实施条件较差的图斑,党员干部走在前,加速推进整改,将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成耕地保护攻坚动能,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二、粮食从“个人种植”到“集体托管”
对小地块或无力耕种的地块进行全程“托管”,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后,机械化作业效率更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在“耕种防收”等生产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利润显著增加,达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多方共赢的效果,探索出了粮食社会化服务、村集体增收的新模式。
今年,在前期托管流转2000余亩的基础上,加大推广社会化托管服务和全程机械化作业,并逐步增加粮食储藏和销售业务,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争取粮食稳产增产、连年丰收。
三、耕保从“单一化”到“全方位”
探索建立了多部门协调配合、街村组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制定完善宅基地管理审批实施细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三到场”,自规所、相关科室等多部门相互协调,街村组联合行动,加强政策衔接,促进信息共享,贯通农宅审批、两违巡查、违建拆除;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产业发展主体清楚知道哪些地可以用,对违反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建立预警机制,对卫片图斑、群众提供的线索,逐一核实处置,针对未批先建房屋、新建厨房、厕所占用小面积土地等群众易轻视的问题,加强教育引导;对占用较多土地违法建设养殖场、文化广场等行为,严格查处问责;分类整治撂荒土地,制定“一户一策”“一地一档”复耕复种计划,实行销号管理,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保障。
四、群众从“不知晓”到“共参与”
耕地保护只有让群众参与其中才能起到实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让耕地保护理念深植广大群众内心,并成为保护自觉。充分利用春节、忙罢等节点,借助快板说唱、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将耕地保护宣传与文艺活动相结合,将传统农耕文明和耕地保护政策融入日常生活;日常走村入户中,在各村文化广场、小卖部等群众聚集地开展“板凳会”,广泛宣传禁止占用耕地建房、种植林木等法律法规内容,深入解读耕地保护有关政策,用乡音乡话让老百姓理解透彻;“线下+线上”双阵地进行宣传,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各村微信群等,把耕地保护的相关内容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给村民群众,线下依托文化墙、电子屏、户外公益广告栏、村口大喇叭等传统媒介形成宣传“实阵地”,有效提高了辖区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