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六一村坚持“稻鱼鳖共生、稻鱼藕连作,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鳖、产出一批有机米、建成一处网红景点,吸引千万游客,引领一批群众致富”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推广稻鳖、稻虾、稻鱼、稻鸭、稻蟹、稻鳅6种生态种养模式,推行智慧化监测、智能化育秧、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鼓励发展观光休闲等新业态,实现春天体验农事插秧、夏天观赏千亩荷花、秋天捕鱼捉鸭、冬季品尝有机稻米,走出一条“种养加一体、农文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
『基本情况』
六一村位于城固县城以西7公里处,村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3.68亩,辖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762人。近年来,六一村抢抓稻渔产业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村土地资源做文章,采取“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建成千亩荷园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园、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基地等多个示范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入企务工、种植托管增加收入,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利益共享、合作共赢。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7万元,带动劳动力就近务工130余人,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
六一村智能育苗中心工厂化育秧
『筑巢引凤 助力产业发展』
六一村扬资源优势之所长,通过积极招引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搭建农事平台等有力举措,全面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一、招大引强破瓶颈
先后引进汉中龙兴泰公司、汉中福旺米业有限公司、城固明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汉中晟安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落户本村,充分发挥企业能效,一揽子解决了资金、生产、销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各方面难题。
二、优化结构促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施小田并大田,实现农田集中化管理,推行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通过发展稻鱼、稻虾、稻鳖、稻鸭、稻蟹、稻鳅等6种模式,走稻渔共生、生态种植之路,提高稻渔产品质量,辐射带动周边村产业发展。
三、搭建平台强带动
积极搭建智能育苗中心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平台,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农户点单”“村集体和合作社接单”的方式提供菜单式服务;根据智能育苗中心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旋耕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租赁给汉龙农事服务有限公司(汉中福旺米业公司子公司),提高农业机械耕作程度,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创新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六一村坚持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共生理念,创新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着力发展智慧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激发多元主体发展活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创新模式提效益
六一村结合村情实际,积极打造“一村一园”品牌,建设高标准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形成“以鱼促稻、稻鱼双收、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把“小田块”变“大田块”,有效盘活村集体和村民土地等闲置资源,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种、一季多收”,鱼、虾、蟹、鳖等在稻田里活动达到了降肥、限药的效果,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圆满通过国家绿色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大米品质不断提升。
二、智慧农业提质量
发展智慧农业,搭建数字稻渔平台,通过在田间安装大气、土壤、水质、病虫监测器,实时掌握生产数据,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实时化、标准化、智能化,让经营主体及种养户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为稻渔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如汉中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采取无人机施肥、机械化插秧等方式,目前拥有日产100吨大米生产线一条,日烘干水稻100吨生产线一条,年产大米1.3万吨,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到数字化管理。
六一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三、利益联结促增收
按照700元/亩补贴标准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1200余亩,除村集体自主经营200亩外,其余分别由福旺米业、龙兴泰公司、明博公司、六一生态农业公司承包,吸纳本村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实现稳粮和增收双赢;村民以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加入合作社,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按企业经营收益状况,每年分红收益10万元左右。
『辐射全局 推动三产融合』
坚持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劳动研学基地,有效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形成“产销对路、供需匹配”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满足了城市人户外游玩的愿望,点燃了旅游市场。
一、科学规划巧布局
以建成特色稻渔小镇为目标,整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资源,融入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文化等元素,围绕“产业+观光”“美食+休闲”“研学+农渔体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推进田园休闲旅游轴、稻渔产业观光环、大地艺术节点核心、生态荷塘节点核心、生态农业种养区、农副产品加工区、数字农业展示区、休闲观光度假区、休闲农场体验区“一轴一环两核五片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稻渔产业发展为基础、乡村文化为特色、农旅结合为重点的乡村发展新业态。
二、发展产业抓转型
投资2400万元,建成工厂化智能育苗中心,搭建数字稻渔平台、组建农事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化大米加工生产线,叫响了“鸭田米”“鱼田米”等一批优质生态农产品品牌。坚持将稻渔综合种养与渔事体验、休闲娱乐、研学教育等充分融合,大力发展餐饮休闲、旅游服务新业态,成功举办3届饮食文化节,接待县内外游客5万余人,组织民间文化演出40余场次,增加旅游收入30万元,提供务工岗位350个。
三、党建引领促融合
探索“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振兴”的全产业链党组织新模式,成立城固县稻渔产业链党委,在党委下组建种养植、生产、销售等领域党支部,并组建若干服务党小组,具体承接和负责稻渔产业链上的各项服务工作,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征地、资金、人才、技术、矛盾纠纷等难题,服务群众参股经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带动帮扶困难群众。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有效整合调动了全产业链上下游各种资源信息、项目资金、技术力量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引导农业产业从单纯的生产加工销售向旅游观光餐饮文化三产融合方向发展,加快了稻渔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
六一村千亩荷花园举办夏季荷花观赏活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一村依托资源禀赋,持续厚植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环境有靓度、产业有高度、生活有温度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农旅融合、产景融合、景村融合“三个融合”,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相融共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原标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