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 ,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深入开展产业强村、生态优村、乡风润村、党建兴村 “四大行动 ”。产业发展聚势增效、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配套设施明显改善 , 先后获得全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全省集体经济示范村、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基本情况』
老庵寺村位于柞水县下梁镇境内,距柞水县城25公里,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302户1086人。村域平均海拔1200米,是全镇海拔最高、距离最远的行政村,也是脱贫攻坚时期的深度贫困村。当时,基础条件落后,产业发展薄弱,贫困发生率高达52%。近年来,该村通过持续发展木耳、香菇、中药材、旅游、民宿、光伏6大产业,村内产业形成了多元化、小循环发展局面,改变了以前村集体经济产业薄弱的状况。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5万元。
老庵寺村全景图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特色、多元培育,让特色产业成为"摇钱树"。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支撑,依托产业基础、经验技术和经营大户等优势,将香菇种植作为村级主导产业,以“能人带动、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白龙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农户闲置土地100亩,建成养菌棚87个、出菇棚100个,年种植香菇50万袋,对外销售菌包40万袋。建设集分拣、包装、销售于一体的香菇加工厂,实现了香菇种植全产业链式发展。同步建成产业联合体发展探索区、有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发展天麻、芍药、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基地450亩,科管核桃700亩,养殖虹鳟、中华鲟等冷水鱼50万尾,光伏发电100千瓦,形成了“菌、果、药、渔、光伏”等产业多元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格局,帮助700多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4500元,年带动周边村3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800元。
二、挖掘优势、做足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新钱景"。
注重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上下功夫,坚持景区化标准,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3000万元,大力实施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农房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三大行动”,建成“四好农村路”5公里,以民宿标准提升民居25户,改造卫生厕所302户,完成生活污水系统治理,实现了房屋提升、道路硬化、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四个全覆盖”。围绕“水”字做文章,依托全县最大的水库资源,坚持立体化打造生态水系,建设生态河堤6公里、滨水休闲区20000平方米、旅游观光步道12公里,引进白龙山旅游开发公司等旅游龙头企业6家,实施花溪谷、户外露营等项目5个,建成休闲广场2个、标准化停车场1000平方米,发展“湖畔人家”等精品民宿8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户均实现增收5000元以上。
村休闲驿站等基础设施
三、盘活资源、联农带农,让集体经济成为“新纽带”。
全面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老庵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陕西金柞水木耳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秦领远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东升、谷子地等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盘活利用林地23000亩、土地1100亩、房屋85座,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联农带农经济,带动152名群众在香菇产业链上务工,人均增收2600元,收取土地流转租金每亩900元,169户农户在集体经济组织分红38万元。积极抢抓入选全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机遇,引导支持农户发展农家小院、乡村民宿、康体养生、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店等新业态,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村集体经济分红现场
『经验启示』
一、推动乡村振兴 , 必须在产业发展上打造小循环 。
老庵寺村在推动产业发展进程中,把香菇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建立了集菌包生产、种植、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既节约了外运菌包的时间、资金等成本,也形成了自供、自产、自销的内部循环,有效增强了产业链的发展韧性,提升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在联农带农上做到多途径。
老庵寺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始终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养菌棚、出菇棚、木耳大棚和加工厂生产运行中,最大程度为农户务工增收创造更多机会,牢牢将农户吸附在养菌、种植、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上,让农户能够有更多就业、更多收入。
乡村治理院落会
三、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在基层治理上创新新路径。
老庵寺村始终紧抓基层治理这个根基,探索推行的“三会三制一清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涵盖乡风文明、平安稳定、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并以清单化、项目化的方式, 明确了农户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具体工作,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举,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原标题: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从 “贫困村” 到 “ 十强村 ” 的奋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