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洛市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打造特色农业强市上争做示范,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秋时节,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国渔水产养殖示范园,成群的虹鳟鱼、金鳟鱼和鲟鱼在水里嬉戏。除了冬暖夏凉的山泉水、水体溶解氧充足的自然条件外,在5G信息传输、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决策分析等科技的加持下,渔场的养殖密度和养殖产量远远高于传统循环水养殖,也让渔业生产精准可控。
“我们在生产中应用了国内首个渔业大模型——范蠡大模型,对整个园区的渔业生产实现智慧化、智能化管理,使渔业生产更精准可控。通过对每条鱼进行标记,实现整个渔场的生物量估算,精确率可达到98%以上,使日常饲喂工作更准确。”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说。
在科学养鱼的同时,园区还引进鱼菜共生智能系统,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融为一体,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协同共生,实现可持续循环、无污染、无公害、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
赵海蒙说:“我们养鱼产生的尾水,通过微生物净化再用到水耕栽培中,实现水耕栽培直接吸收水产养殖产生的尾水,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平衡关系。”
好山好水养好鱼。目前,商州区冷水鱼养殖规模居全省第一。为了推进水产养殖持续高质量发展,商州区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建成全市首个智慧渔业工厂,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成为商洛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范例。
商州区三岔河镇党委书记李刚彦介绍:“我们围绕农文旅融合,推进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做优‘冷泉鱼’公用品牌,推动生态水产养殖与周边民宿农户合作,发展垂钓、露营、运动、观赏等乡村旅游,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农民致富。”
近年来,商洛市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持续拓展特色产业规模量级,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肉鸡、冷水鱼、烤烟7个特色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柞水木耳”“洛南豆腐”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8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洛市荣获全国首家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荣誉称号。
“商洛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围绕‘菌果药畜茶鱼酒’特色产业升级,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思路,着力育龙头、延链条、创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精心打造区域品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累计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1个,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食用菌、核桃、板栗、肉鸡、冷水鱼、中药材等绿色农产品规模居全省第一。”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洪亮说。(通讯员 屈睿 余延涛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