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青梨。通讯员 张家辉 摄
山地苹果喜获丰收。记者 马露露 摄
鲜美清甜的葡萄。通讯员 贾赟 摄
高寒地种出拱棚菜。记者 延杨红 摄
采收芹菜。通讯员 陈治武 摄
脆香可口的红枣。通讯员 韩晓月 摄
采挖红薯。通讯员 雷润耕 摄
机械化收获胡萝卜。记者 延杨红 摄
时下,正是蔬菜林果集中上市的季节,靖边县东坑镇的一座座蔬菜大棚里,翠绿的辣椒掩映在叶片之间,果实硕大、色泽诱人,农户忙着采摘。
近年来,榆林市加大建设百亿级蔬菜产业力度,推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74.73万亩,年产量达239.96万吨,综合产值83.7亿元。据统计,蔬菜产业仅用5.5%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收获了32.1%的农作物产量,实现了23.3%的农作物产值。
为丰富“菜篮子”,榆林以产业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不断优化蔬菜品种,“四季蔬菜”实现全年足量供应。全市累计引进试验辣椒、番茄、南瓜、甜瓜、草莓、胡萝卜和食用菌等38个品种,筛选出适合本地的推广品种11个。设施农业扩规增效,全市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14.84万亩,产量达44.72万吨。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生产规模达到1405.26万袋,产量达到1.64万吨,实现产值1.26亿元。
金秋收获时节,不只是蔬菜,山野间、沟道里,榆阳葡萄、米脂山地苹果、吴堡青梨、佳县红枣……榆林各类林果陆续成熟,处处弥漫着诱人的果香。
榆林借生态底色提升林果产业成色,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35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核桃、“两杏”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全市林业产值达115亿元。
一片林支撑一方经济,榆林深挖特色林产业致富潜力,黄河沿岸红枣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延伸,枣汁、枣酒、红枣酵素等高端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90万亩“两杏”产业焕发新活力,加工业蓬勃兴起;府谷县加快基地建设,年均消化海红果3500吨,开发出红酒、白酒、果汁饮料等名优产品;长柄扁桃研发出食用油、蛋白粉、护肤品等应用产品,产业链趋于完善;南部县区广泛栽植山地苹果、核桃等,小果子成为山区致富“金果果”。(记者 魏丽娟 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