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延安市乡村振兴局编辑:石永波时间:2023-03-15 13:18:33

近年来,延安市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产业帮扶资金投入,传统农业深刻变革,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稳居全市第一方阵。2022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4853元,同比增长15.8%,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一、完善帮扶政策 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紧盯产业发展动向、政策导向,优化政策衔接配套出台,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扩面提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实施意见》《延安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编制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小杂粮产业链政策清单,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产业链建设。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助力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2022年,粮食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在220万亩和70万吨左右,建成优质苹果基地330多万亩,产量超过400万吨,成为全市种植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1783个,2022年生猪、肉羊养殖规模均超过100万头(只)。

二、聚焦转型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

坚持补短板强基础,把产业发展的重心由生产端延伸至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等产业链的全过程,集聚产业要素,推进产业融合,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累计建成苹果智能选果线105条,冷气库总贮能达到158.8万吨。启动建设苹果、禽蛋、豆制品、红枣等8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园区,净菜包装、屠宰分割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争取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等8个“国字号”产业融合项目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7个省级产业融合项目,开启果树认养、“小冷库+电商”等多层次、多业态的网络直销活动,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真正让农民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

三、强化“造血”功能 壮大村集体经济

健全市级领导包抓低收入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机制,40名市级领导、350名县级领导包抓435个低收入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进一步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制度,落实中央激励奖励资金1600万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全市446个村已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信息化,146个村实现“银农直联”,争取中央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8216万元,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新动力。2022年,全市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薄弱村退出320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全市农村集体收入达到9.4亿元。

四、加快主体培育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带动、股份合作、托管经营、品牌共创等方式,成为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全市160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18638户,其中脱贫户8532户;55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58800户,其中脱贫户2050户;2770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7700户,其中脱贫户429户。

五、突出科技创新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农田、科技、农机、信息等产业要素,提升农业整体装备水平。以粮食功能区为重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8.8万亩。以产业链为载体搭建了苹果、生猪、肉羊、蔬菜、小杂粮等一批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团队或产业联盟,良种覆盖率超过95%,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85%以上。以全程全面机械化为目标引进先进农机装备,建成了41个农业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化水平达到67%。与此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管理、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手段催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过去与黄土打交道的农业,逐渐实现“机器换人”,“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