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做大“土特产”文章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4-06-21 15:23:17

记者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陕西情况介绍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陕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做大“土特产”文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突出特色推进产业发展

陕西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聚力实施特色产业“3+X”工程,接续打造苹果、茶叶、食用菌、乳制品、畜禽肉类、蔬菜、猕猴桃、中药材等8条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壮大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

种植在渭北黄土高原的陕西苹果,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900多万亩面积、1370万吨产量,世界每7个就有一个出自陕西。苹果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310亿元。其中,洛川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829亿元,位居全国1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第二位、水果类榜首。

陕西猕猴桃产自世界最大的猕猴桃集中连片产区秦岭北麓和南坡浅山区,种植面积约100万亩,产量146万吨,面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全球每4个猕猴桃就有1个出自陕西。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03亿元,打造出眉县猕猴桃、周至猕猴桃等知名品牌。

关中是全国唯一的奶牛、奶山羊“双奶源”基地,被誉为“中国奶山羊之乡”,存栏、产量、加工能力和市场份额等稳居全国第一。引进飞鹤、君乐宝等行业龙头,打造红星美羚、百跃、和氏等本土龙头,已成为陕西特色产业的靓丽名片。

陕西茶叶生长在中国茶区的最北端,陕南绿茶,香高、味浓、形美、耐冲泡;关中茯茶,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全省茶园面积达300余万亩,总产值217.89亿元。打造出汉中仙毫、汉中红、安康富硒茶、泾阳茯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43.8亿元。

此外,还有陕南食用菌、陕北小杂粮、秦巴富硒农产品、富平柿饼、临潼石榴等享誉全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50多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2个。

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典型村庄

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五年行动方案》,两办印发4个政策性文件,省级有关部门出台有关支持“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搭建了“1+4+N”的政策框架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出一批典型村庄。

洛川的芦白村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全村种植1400亩苹果,人均2.3亩。依托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采取“企业+经合组织+农户”模式,流转土地305亩,每年为村民创收126.5万元。2023年农民人均收入1.8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5万元。礼泉的袁家村借助周边旅游资源,运用关中文化风情,以“支部+公司+合作社+股份制+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创新招商和运营管理模式,做强三产带动二产拉动一产。2023年共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佳县的赤牛坬村坚持“文化引领、产业联动、全民参与、公司化运作”的发展思路,挖掘资源优势,建成陕北首家成规模的民俗文化博物馆,2023年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6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

黄陵的索罗湾村、蓝田的峪口村、凤翔的六营村、韩城的党家村、留坝的小留坝村、柞水的朱家湾村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利用生态优势、依托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都是乡村振兴路上的示范引领。

突出旱作节水赋能绿色发展

陕西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陕西方案,省政府出台五年《行动方案》,根据地域资源禀赋和农业特点,实施8种节水技术模式。

关中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节水灌溉,主要以工程节水为主,配套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渭北黄土台塬区重点发展旱地小麦和地膜玉米等,打造渭北苹果产业带和大樱桃产业板块,主要以充分利用降雨为主,集成推广各种农艺节水措施,发展“旱作农业”。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玉米、马铃薯、杂粮、蔬菜及山地苹果,主要采取拦蓄雨水和集雨补灌等技术,发展“补灌农业”;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玉米、地膜马铃薯,主要以利用地表水和降雨为主,适度开发地下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陕西共建成农业节水核心示范区299个,其中千亩以上的195个,农业节水示范面积317万亩,辐射带动面积884万亩。

值得关注的是,“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蓄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模式,实现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和增产20%、增收25%的“三节两增”效果,让400-500毫米降雨区域实现了“秋雨春用,丰雨旱用”,把陕北变成陕西粮仓的最大潜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