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 诗意惊蛰
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4-03-05 10:19:13

二月二十七日,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村,技术员吴俊松在果园修剪树枝。 记者 师念摄

春雷一声响,万物复苏始。每年农历正月底或二月初,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惊蛰节气开始。惊蛰节气多在农历二月初,所以又叫“二月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这个时节,天气转暖,春回大地,渐有雷声。所谓“惊蛰”,指的就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蛰伏了一个冬季的生物,蝙蝠、青蛙、蛇等冬眠的动物及各种虫类开始苏醒,河水完全解冻,草木开始萌发。这个时节,农事活动渐多,麦苗、油菜焕发出勃勃生机,果园管理进入关键时期。

历代文人墨客把惊蛰看作春天最具生命力的节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3月5日,甲辰龙年的惊蛰,让我们跟随唐诗中先贤的笔触,徜徉在三秦大地的春日中。

白居易:正月已闻雷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闻雷》中的诗句。春雷惊醒了沉睡一冬的动物,唤醒了寂寥的枯草,也给诗人带来一丝触动,让他看到了大自然在一片枯寂中潜蓄生机的巨大力量。

白居易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等8位皇帝。他的曾祖父白温在长安任检校都官郎中时,将家从韩城迁至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2月26日,正月十七。虽离惊蛰还有几天时间,但相比雨水前的景象,春天的气息更加明显。关中大地的田野里,已不见任何积雪,渭河岸边的麦田完全变绿。

下邽镇城南村的村民张德胜种植了13亩红提葡萄、7亩阳光玫瑰。最近,他刚为果树修剪掉不需要的枝条。春日的树枝已不再像冬天那样干硬,剪开后能明显感到充足的水分。张德胜说,这类现象叫作“上流”。

下邽镇是名副其实的“渭北第一镇”。它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下邽镇三贤广场上,伫立着唐代诗人白居易、唐代大将军张仁愿、北宋政治家寇准的雕像。

问起白居易的生平,许多村民张口就能说出许多故事,背诵出许多白居易的诗歌。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白居易描写下邽的诗歌《下邽庄南桃花》——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白居易一生留存诗作3800余首。据考证,他在下邽时所作和怀念下邽时所作的诗文达264篇。

与白居易笔下的“无限桃花发”相比,如今的下邽人虽然仍在经营果园,但所经营的果子已从桃子变成了葡萄。下邽镇位于临渭区北,有耕地11.8万亩。下邽镇是全国有名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葡萄之乡”,葡萄种植面积达6.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68万元,仅葡萄产业一项就占70%以上。

惊蛰前后的葡萄园管理对当年的葡萄生长非常重要。记者看到,园中的果农正抓紧时间将枝蔓固定在果架上,修剪枝条、培土施肥。

为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农业文化的认知,临渭区经常利用二十四节气举办相关活动。最近,全区多家幼儿园精心设计了劳动实践课,如观察因气候变化而出没的小昆虫,举办“抓昆虫”户外游戏、亲子踏青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惊蛰节气里大自然的变化。

韦应物:一雷惊蛰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这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观田家》中的诗句。《观田家》是诗人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一场细微的春雨过后,百草充满生机,隆隆的春雷声告诉人们,惊蛰节令来临,一年的耕种从此时开始。年轻力壮的人都忙碌在田野,将麦场整理成了菜地,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惊蛰春耕图。韦应物是陕西长安韦曲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潏河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坡大峪,曲曲弯弯流经长安区的10多个街道(乡、镇)。其中,杜曲、韦曲、王曲皆因河道弯曲而得名。潏河流经的长安城南因为有韦姓人聚集,故名“韦曲”。从汉至唐,长安出宰相60多人,22位出自长安韦氏家族,11位出自杜氏家族。韦应物的墓志,近年在长安韦曲被发现,楷书30行,满行30字,记述了诗人浪漫曲折的人生经历。

2月27日,记者在潏河看到,解冻后的河水清幽微澜,河岸的柳树已经长出嫩芽。樊川公园依河道而建,不少市民在这里散步晒太阳。

樊川是潏河冲积而成的一片平川,位于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自汉唐起就是城南胜景,有“小江南”之称。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都曾在樊川长住。

杜牧晚年居樊川别墅,后世称其“杜樊川”。他也曾写过一首描写惊蛰时节的诗歌《村行》——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春半(惊蛰)时节,诗人经过一处村庄,田园里的桑树已经长出了嫩芽。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诗人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准备享受主人的馈赠。

整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和意象表达,展现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生活氛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元稹:韶光大地周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惊蛰二月节》中的诗句。

惊蛰时节,韶光显现,大地回春。桃花就像蜀锦一样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那些萌发的幼芽将会很快地长高、长大。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

诗人为我们精彩描绘了惊蛰的物候现象: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即桃花盛开、黄鹂始鸣、斑鸠求偶。

元稹,字微之,祖籍河南洛阳,在陕西凤翔长大。唐朝中期,家住长安韦曲的太子少保韦夏卿将自己的女儿韦丛嫁给名不见经传的元稹。元稹早年时运不佳,韦丛义无反顾地跟随。韦丛生前十分仰慕元稹写的诗,但是,元稹却从来没有为妻子写过一首诗。韦丛早逝,元稹一首接着一首悼念她。元稹为此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句子。他们的爱情平平淡淡,却让诗人怀念了一生,让世人传唱了千年。在元稹诗句的字里行间,难以割舍的不仅是曾经沧海,更是那个出生在韦曲叫作韦丛的女子。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让元稹创作了《莺莺传》。后来,元朝杂剧作家王实甫将《莺莺传》改编,形成文学巨著《西厢记》。

2023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咸阳洪渎原发现了元稹继妻的墓葬,以及多座元稹家族成员墓葬,出土有壁画、陶俑和墓志。

2月27日,惊蛰之前,记者沿秦岭北麓寻找元稹笔下的“桃花开蜀锦”景象。从长安区到西安市鄠邑区再到周至县,道路两旁大片的桃林已泛出若隐若现的红色。走近再看,大部分树枝已没了冬日的冷峻,泛出喜气洋洋的红晕,树枝上结满了花苞。长安区王莽村的村民在清理桃园的杂草,果树技术员吴俊松帮他们修剪树枝。吴俊松说,再有十来天,桃花就将全部开放了。

农谚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之说。到了惊蛰,从南到北,陕西大部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在周至县中二屯村,村民忙于猕猴桃园的拉枝、施肥等工作。清涧县大棚里的京枣已经萌芽,解家沟镇的村民在集中进行酸枣嫁接技术培训。过几天雪全部消融后,他们便要着手酸枣的接穗采集、储存等工作,也要开始修剪枝条、锄草了。(记者 张军朝 师念)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李学迎: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制度保障不断健全,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特困群体兜底保障不断强化。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强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依然值得关注。[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