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木“逢春”
来源:咸阳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7-25 11:44:21

齐顺利正在制作旋木工艺品。记者 第五雪 摄

记者 第五雪

7月21日,一场夏雨过后,水汽氤氲山间,云雾流转升腾,千年石窟愈发庄严肃穆,石窟脚下的村庄更显绿意盎然。

彬州市豳风街道大佛寺村党支部书记齐顺利划亮手机屏幕,翻看《旋木新生》小品剧本,仔细阅读《返乡》《学艺》等4个篇章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他说:“这跟咱旋木工艺的规划不谋而合哩!”

63岁的齐顺利搓了搓结满茧子的双手,走进与村委会一墙之隔的“工作室”——彬州旋木工艺馆。工艺馆以“关中传统村落”风格,集历史传承、技艺展示、互动体验、文创展销功能于一体,让旋木工艺“看得见、摸得着、能传承”。

枣红色门额古色古香,精致的旋木作品映入眼帘,跟着齐顺利的脚步,记者看到3家青砖黛瓦的宅院次第坐落,车床打磨木头的“嗡嗡”声不绝于耳。

齐顺利推开宅院门,木香淡淡扑鼻而来,黄褐色的木屑堆成“小山”,他眼疾手快地选准木料,固定木料启动车床,手握打坯斜刀,贴紧木料左右移动,木屑飞舞间,擀面杖削切成型,精车修型、打磨抛光,不到10分钟,一截木料在齐顺利手中变成擀面杖。

齐顺利自小在大佛寺脚下长大,他是村里的“领头羊”,也是旋木工艺的传承人,说起旋木工艺,他思绪翻飞。“以前泾河滩枣木、梨木成林,大家就地取材将干枯的木头做成木棒槌、案板等。”齐顺利回忆,起初只是家用,后因加工起步早,工匠技术高,产品结实耐用,被来往客商贩卖到各地。

“我的手就是尺,擀面杖有多长、光不光一摸就知道。”齐顺利自信道,18岁时经过祖父口耳相传,他学到旋木手艺,靠双手旋木成家立业,有了如今的光景。

过去,游客逛完彬州大佛寺,在景区门口的流动摊位带份“伴手礼”,“枣木擀杖梨木案”成了顺口溜,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以及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传统旋木产品已有更多“替代品”,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去”,旋木工艺传承创新迫在眉睫。

旋木工艺要发展,头羊带领是关键。“旋木工艺传了几辈人了,不能在咱手里断代,别人不弄咱弄。”齐顺利下定决心。

全家齐上阵开办淘宝网店、跟子女学拍抖音“上新”账号……2022年,耳顺之年的齐顺利迈步创业“春天”。

“一开始啥都很顺,日销量最多有3000单,但做生意哪有那么容易。”齐顺利说,纯木制品易裂,售后服务没跟上,退换货订单纷至沓来。

“质量是第一位的,旋木工艺是咱村的‘招牌’。”齐顺利在做好产品售后服务后,开始“进军”短视频领域。“短视频才开始做,3个视频获赞上千,旋木工艺大有奔头。”齐顺利说。

齐宏刚比齐顺利年轻,两人同在工艺馆有“工作室”。听着这边齐顺利砂纸打磨木头沙沙作响,他紧握木工勾刀干得更起劲了。“政府牵头干,老哥打头阵,我们有信心。”齐宏刚说,以前产品单一,现在推出的工艺品系列寓意好、很受欢迎,也有不少人跟着做。

“爷,回家吃饭!”中午时分,11岁的孙子齐博涵喊齐顺利开饭,看着“半成品葫芦”还未打磨完,齐博涵跃跃欲试:“看都看会了,爷爷放心,交给我。”

从流动摊位到“网上”销售,从口耳相传到活化传承,从单一产业到以文兴产,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进……旋木工艺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接力传承创新中“逢春”,萌发生长,挺拔繁茂。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