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子大战略——陕西构建现代种业新高地
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7-24 10:24:01

7月22日,在省农牧良种场(省种植业试验示范中心)实验室,技术人员测定种子千粒重。

记者   吴莎莎文/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关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大局。近年来,陕西以“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为目标,围绕良种推广、育种创新和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良种推广交出稳产答卷

夏粮产量要提升,品种是关键。“今年,华阴农场小麦种子示范田整体长势喜人,穗大籽多粒饱。”陕西省农垦集团华阴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胜利说,“其中,100多亩‘华垦麦23’平均亩产735.1公斤,表现非常好。我们把这批小麦种子收割完后,就直接送到陕西农垦大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筛选和去杂,这批种子就成了等待播种的良种。”

“华垦麦23”是由陕西农垦大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并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良种。其特点为耐旱抗寒、抗赤霉病、产量高,自2022年审定以来累计在黄淮种植区推广超过100万亩,目前主要繁育基地在华阴农场。

“今年我们收购包括‘华垦麦23’在内的小麦种子近1500万公斤,种子质量是近年来最好的,粒大饱满,可满足大约100万亩麦田种植需求。种子主要销售区域在陕西省内,辐射区域包括河南、安徽和江苏。”陕西农垦大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爱姚说,近年来,公司在自主研发“华垦麦7”“华垦麦23”等新品种的基础上,引进推广高产、稳产、抗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10多种,以满足不同地块对小麦良种的不同需求。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近年来,陕西以抗逆稳产为前提、高产优质为目标,加快主要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推广密植、抗逆、宜机收高产玉米新品种,推广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推广优质、抗逆水稻新品种,推广“双低”宜机收油菜新品种。同时,陕西注重加强对农户的用种指导,把主推品种推荐到县、到镇,让良种真正成为粮食大面积丰产丰收的基石。

种业创新激活“源头活水”

宝鸡市扶风县午井镇九官村的种粮大户刘录太今年种的120亩“巨良8079”小麦收获后,亩产达到700多公斤。“今年天旱,我就浇了两次水,还有这么高的产量,这就是好品种的力量。”刘录太说。

7月22日,在位于扶风县召公镇聚粮村的省农牧良种场(省种植业试验示范中心)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对今年新收获的小麦种子的穗型、粒型、粒重等数据做相关测定。“麦收后,我们对场内原种繁育田进行测产,‘巨良19’水地亩产695公斤、旱肥地亩产450公斤,表现出很好的耐热抗旱性,是高产、稳产的好品种。‘巨良8079’是中强筋小麦品种,今年水地亩产675公斤,实现了高产优质兼顾。”省农牧良种场农业试验站站长温彩虹介绍。

“巨良19”“巨良8079”是省农牧良种场近年来选育出的优质小麦品种。该场承担着陕西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和优良品种繁育、推广任务,目前以小麦优良品种提纯复壮为核心,大力推进小麦优良品种试验示范、繁育推广工作,有效发挥技术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几年,我们先后选育出小麦优良品种、品系20多个,其中‘巨良19’‘巨良8079’两个品种通过省审,顺利实现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目前在关中灌区大面积种植,得到种植户的广泛认可。”省农牧良种场场长王武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场在小麦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助力农作物单产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平均每年繁殖和推广小麦原种、良种200多万公斤,推广面积15万多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近年来,我省在种业创新方面不断发力,以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的,发挥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作用,开展生物育种、分子育种创新攻关,重点培育高产优质、耐密抗逆、节水宜机收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并持续加大制种、育种、供种基地建设力度,打造出一批小麦、玉米、油菜等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提高良种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更多陕西“金种子”走向全国

说到“伟隆169”这个国审小麦品种,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伟一脸骄傲。

“这是我们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2020年通过国审,2023年和2024年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7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0万亩。”徐建伟告诉记者,“该品种推广种植以来表现相当好。今年6月11日,蒲城县兴镇兴东村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田现场实收测产,‘伟隆169’平均亩产达743.5公斤。”

徐建伟说,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获批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伟隆169”是公司的主推品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深受农民和粮食加工企业青睐。只有推出抗逆性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抢占市场。

除了“伟隆169”,陕西越来越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正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吉万全教授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511”正是其中的典型。2024年,该品种推广面积突破781万亩,位居全国小麦品种推广面积第五位,标志着这一优质品种已成为黄淮麦区当之无愧的“全能冠军”。

“西农511”是吉万全教授团队历时30多年育成的,于2018年通过国审,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具有显著的增产潜力。该品种455万元的技术转让费创下陕西省植物新品种转让费用最高纪录。自审定以来,“西农511”已在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近4000万亩,并于2022年、2023年、2024年获评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近年来,陕西通过政策扶持、金融助力等方式,培育了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打造陕西种业发展龙头,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新品种快速落地。陕西还积极搭建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种业产业链升级。

一粒种子,决定着现代农业的起点和高度。如今,越来越多的陕西“金种子”走向全国,播撒丰收的希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