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之下的和坪村,国道、高速公路、铁路穿境而过,区位条件优越。
和坪村的烤烟基地
7月9日午后,天空中细雨蒙蒙,秦岭南麓的山色在薄雾中更显青翠。步入镇安县回龙镇和坪村,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文化墙上“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字样在雨雾中清晰可见。远处,观景步道蜿蜒山间,三三两两的游客撑着雨伞缓缓前行,仿佛置身于一幅静谧秀丽的山水画中。
和坪村位于镇安县城以北10公里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3097亩、林地20912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共653户2127人。近年来,在回龙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坪村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环境宜人、乡风淳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多元产业绘蓝图
“这几年我在家门口的油料基地务工,加上榨菜籽油卖,一年能挣1万多元呢!”五组村民尹全档话语里透着满足。他口中的油料基地是和坪村占地150亩的百斗塬双油料基地。
“我们的油料基地采用油菜和油葵双季轮作,实现了对土地的高效利用。”村委会副主任尹全东介绍,百斗塬双油料基地为村民统一提供油料种子和技术指导,并吸纳闲置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待油料作物收获后,再由村集体统一进行加工、包装,打造“百斗塬”油料品牌,逐步将小油籽做成大产业。基地建成以来,带动周边30户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每逢花期,成片的油菜花与油葵花次第盛放,金黄与碧绿在田野交织,随风起伏的花海与远山、村舍相映成趣,具有十足的观赏价值。和坪村顺势修建2处观景台、800米观景步道,并对周边2000米道路、沟渠进行亮化美化,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2024年,和坪村接待游客2000多人,带动2家农家乐和商户增收2万多元。如今,百斗塬不仅是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更是和坪村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百斗塬是和坪村的新亮点,烤烟产业则是村上的老底子。多年来全村烤烟面积稳定在500亩以上。
六组村民刘永鑫母亲残疾,两个孩子正在上学,生活负担很重。这几年他返乡种植烤烟,通过流转撂荒地将烤烟规模扩大到50多亩,仅去年一年他的净收入超过12万元。“以前在外干泥瓦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家门口种烤烟挣钱,还能照顾家人。”说起现在的生活,刘永鑫底气十足。
此外,和坪村还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魔芋、中药材、板栗、核桃等特色产业,通过这些产业户均收入4400元。村上建成6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5万元,还提供18个公益性岗位,让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集体经济壮大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和坪村缓缓展开。
引企拓岗暖人心
和坪村紧邻镇安县城,包茂高速、西康铁路、211国道贯穿其境,便利的交通,成为和坪村连接外界、汇聚活力的重要通道。这样的区位条件不能仅仅成为地图上的一个标注,更应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和坪村“两委”班子秉持这样的信念,主动挑起大梁。党员干部一次次走访企业、联络在外乡贤,力争把更多资源和项目引回家乡。经过多方奔走,益汇农工商节能砖厂、顺通驾校、科能建材等12家企业先后落户和坪村。
在砖厂车间,3组村民寇正健正忙着装卸砖块。过去他为了照顾老人只能在家干些零活。企业进村后,他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现在一个月工资5000多元,照顾母亲也方便,心里踏实多了。”寇正健笑着说。同样受益的还有五组村民刘永志。早年在外务工的他,如今在砖厂已成为一名熟练工,一年收入6万多元,不仅顾上了家庭,还攒下不少积蓄,过去在外四处漂泊的日子已成过往。
引企入村的成功,为村里闲置在家的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如今,42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工资性收入接近3.5万元。家门口有了产业,人心也慢慢聚了起来。那些曾经为生计奔波在外的村民,如今不必再远离家乡,在熟悉的土地上,他们找回了生活的踏实感和归属感。
党员引领树新风
在和坪村,基层治理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穿梭在阡陌小巷里的脚步声、群众急难愁盼得到解决的赞叹声。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将全村划分为25个片区,探索“片长+网格”治理模式,确保村里的大事小情,能得到及时反馈与调解,党员干部用一件件贴心实事,把和睦乡情、清朗乡风写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村里改造通组公路时,路面需要拓宽,村民们一时间都有些顾虑,谁都不想自家的几分地被“动”一下。见此情景,从村委会退休的老党员刘永勇站出来说:“要是大家觉得吃亏,这几分地从我家地里划出来分给大家。”他的话让现场的人一愣,随即议论声渐渐消散。几年下来,这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成了大家出行、运输农产品的“幸福路”,村民们打心眼里感谢这位老党员当年的无私之举。
电网改造时,电线杆选址一时僵住,大家都不愿栽在自家地里,迟迟定不下位置。这时四组老党员李德清挺身而出,他当即表示:“栽我地里,没事!”一句话化解了僵局,电网改造顺利完成。像刘永勇、李德清这样的老党员,他们用一句实在话、一个小举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周围人,从而汇聚起推动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不仅如此,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上也率先垂范。2023年,一组党员查正金为儿子准备婚礼,他以党员的身份以身作则表示:“婚事不要大操大办,心意到了,比啥都强。”最终他耐心做通亲戚和女方家人的工作,婚礼当天,仅邀请至亲参加,几桌家常菜、几句真心话,朴素却温馨,村民们纷纷夸赞道:“老查家做了好榜样,咱以后也该这样!”从此,红白事简办的新风尚在和坪村兴起。
绿水青山见证着乡村蝶变的足迹,奔忙身影映照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和坪村,特色产业铺展增收新路,企业扎根激活发展动力,乡风文明涵养和美乡情。站在新的起点,和坪村正凝心聚力、奋楫前行,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记者 马泽平 见习记者 马 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