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8号抗病性目前良好,整齐度高,50%的小麦开始抽穗进入扬花期……”
4月24日,三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的小麦育种基地试验田里绿意盎然,连片的小麦长势喜人,杨茂胜正夹着黄色木尺,捧着厚重的记录本,弯腰在试验田里查看麦苗长势。他用木尺拨拉着眼前的麦穗,仔细记录试验田内各小麦杂交组合的抗病性、抽穗期、整齐度等特性,有时也会拔出一两株麦苗,仔细观察小麦的根系生长状况,沉浸其中。
49岁的杨茂胜是三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的站长,他目前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培育、引种、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种子检验、质量监督等工作。29年来,他扎根在基层一线,奔走于田间地头,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技术,致力于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推广到千家万户。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要是大家能吃饱肚子,吃到好饭就好了。”
杨茂胜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对田地以及农户有一种自然纯朴的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杨茂胜心中那颗梦想的“种子”也在悄然生根发芽。1995年,从渭南农业学校毕业的杨茂胜,满怀热情地来到三原县种子管理站,立志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农民干实事,正式走上了从农之路。
深入田间地头,看着小麦拔节、抽穗、扬花、结实……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几乎成了杨茂胜生活的全部。他说:“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在田间地头。育种工作是一项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杂交、筛选、抗病鉴定。从杂交组合的一粒种子,到我们大田推广的种子,育成一个品种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从金麦1号、致胜5号到福高2号、金丰208……在漫长的育种生涯里,杨茂胜和团队以加快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为重点,引进适合陕西大面积种植推广的小麦新品种6个,玉米品种10个;参与选育并通过国家或陕西审定的玉米、小麦、油菜等新品种8个;独立完成自主研究培育并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5个。这些品种的引进、选育及推广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贡献力量。
“杨站长,我屋地里头的麦苗最近一直发黄,是咋回事?”3月上旬的一天中午,雁北村村民连敏康的一通电话,就让杨茂胜蹬着三轮车往2公里外的麦地赶去。到地里后,杨茂胜赶紧查看麦苗的情况,发现原来是地里脱肥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你这两天抓紧给地里头灌水加追肥,每亩地十公斤尿素差不多。对了,这两天扬花期快到了,你赶出穗前一定要把‘一喷三防’完成了……”临走前,杨茂胜跟村民交代好解决措施,还不忘叮嘱近期的田间管理措施,让农户的麦地免遭病虫侵害。有了硬技术,还得有铁脚板。为了让好技术从论文走进田间,杨茂胜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
“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庄稼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从青葱少年到近知命之年,育种对于杨茂胜来说,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粒简单的种子,而是背后成千上万的农民。“我的战场在田地里,不在功劳榜上,农民的生活和收入可能会因为有一个新种子而改变,那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创新,不断开发。”
(实习记者 周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