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丰仪镇: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 让生态负担变绿色财富
来源:咸阳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6-20 09:28:28

今年“三夏”,兴平市立足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秸秆高效利用新模式,轰鸣的秸秆打捆机使废弃秸秆化作宝贵资源,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截至目前,兴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6.5%,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超95%。

在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麦田里,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开展作业,收割的秸秆经过粉碎、压缩,神奇地变身为一个个圆柱形草捆,整齐列队静待新生。一台打捆机每日可高效打包秸秆700多捆。大姑村村民轩付文欣喜地分享:“打包后种地太方便了,玉米出苗后浇水顺畅无杂草阻碍,大家干劲都足了。”村民轩领世也深有同感:“病虫害少多了,实实在在帮了我们大忙,还不用咱农民多花一分钱。”

改变源自思路的升级。以往单纯依赖粉碎还田,多次翻耕不仅容易导致土壤板结,更埋下病虫害隐患。今年,丰仪镇大胆创新,从宁夏调拨80台收割机,调配11台打捆机,高效服务11个行政村的两万亩麦田。通过收割时一次性粉碎处理,同步对长秸秆进行打捆回收,不仅解决了秸秆出路难题,更使小麦收割效率提升近30%。

“这些被打包好的秸秆,正以循环农业的方式焕发新生。”陕西兴盛源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甲录说,回收的秸秆被送往附近镇上的蘑菇基地,成为发展食用菌的好材料。政府也对项目给予坚定支持,协助协调机械、规划路线、促进农企对接,显著降低了企业输出成本和时间成本,一条环保与增收并行的绿色产业链已然形成。

与此同时,秦都区马庄街道另辟蹊径,在正洪、南吴、小雅3个村试点秸秆饲料化利用,携手养殖企业与畜牧场建立稳定收运机制。秦都区马庄街道正洪村党支部书记王震算了一笔明白账:“群众反响非常好,机收每亩40元,比过去省了20元;运输每包还有1.3元补贴,对农户特别划算。”

科技创新与设施建设是秸秆利用“变废为宝”的坚强后盾。今年“三夏”,全市引进深翻犁、青贮机、打捆机等新型机械550台套,建成村级临时收集点511个,培育专业回收加工主体77家,彻底打通了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从资源浪费到高效利用,从生态负担到绿色财富,超96.5%的数字背后是我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废弃秸秆的华丽转身,正谱写一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受益的现代农业协奏曲。

(记者 刘计划)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