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精算师”:用精准数据守护丰收粮仓
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6-13 17:32:32

农技人员在认真察看机收情况。

6月11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刚完成收割的麦田里,只见临潼区农业机械管理站的农技人员弓着身子,在麦茬间来回穿梭,他们手持专业测量工具,仔细地收集散落麦粒,用精密仪器进行称重测量,随后将数据工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严谨与专注。

“三夏”时节,正是粮食收获的关键时期,容不得半点马虎。临潼区农业机械管理站提前谋划,连续多日组织农技骨干以及技术能手,奔赴田间地头。以高度的责任感,逐一对全区21个监测点位开展机收损失监测调查工作。从收割机作业时的行进速度,到留下的麦茬高度;从麦穗脱粒是否干净彻底,到秸秆还田的粉碎程度,每一个可能影响机收损失的细微因素,都在他们的监测范围之内。

“可别小看我们测量的这些数字,它们背后藏着农民增收的‘密码’。”技术人员白育建一边整理着刚采集的数据,一边认真地说道,“机收损失率每降低一点,对于农户来说,就意味着每亩地能多收获几斤麦子。积少成多,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通过对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不同小麦品种,以及多种机型的机收损失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技术团队能够为农机手量身定制作业方案,指导他们精准调整作业参数,优化收割流程。例如,根据小麦的成熟度和湿度,合理调整收割机的滚筒转速和行走速度,既能保证收割效率,又能最大限度减少麦粒损失。

“以前在麦收高峰期,为了抢进度,收割机抛撒麦粒的情况比较常见。自从开展机收损失监测调查后,农机手们的操作更加规范了,麦地里明显干净了许多。”农技人员曹飞深有感触地说,“减损就是增产,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损失率降下来,粮食产量自然就上去了,老百姓的钱包也更鼓了。”这项工作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监测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也为农机生产厂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厂家可以根据实际作业反馈,对收割机的设计和性能进行改进升级,研发出更贴合农业生产需求的优质农机产品。

临潼区的种粮大户王武兴今年种植了630亩小麦,望着丰收的成果,他脸上洋溢着喜悦。“今年小麦收成很不错,亩产稳定在600公斤。”王武兴高兴地告诉记者,“农技人员对收割完的麦地进行机收损失监测后发现,损失率没有超过0.75%。别小瞧这个数字,算下来可是增加了不少产量,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他们做的这项工作太有意义了!”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