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编出“致富密码”
来源:陕西农村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6-06 17:17:39

生产基地内展示的部分草编工艺品。 

 

5月23日,屈军侠正在查看编好的摇篮。 

 

5月23日,董月娥正在编织摇篮。 

 

5月23日,村民在生产基地加工草编摇篮。 

 

洛南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生产的部分工艺品。 

  “以前编草席、草帽只能换点零花钱,现在通过设计改良,一个草编婴儿摇篮就能卖到几百元。”5月23日,洛南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负责人屈军侠说。  

  在生产基地,只见工人们将一根根玉米苞叶、小麦秸秆在手中翻飞,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公司还统一规范了产品的检验、组装和包装环节,通过‘公司+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国际市场的全链条把控。”屈军侠介绍说。  

  洛南草编技艺已有40余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受各种因素影响,这项传统技艺一度濒临失传。2012年,返乡创业的屈军侠成立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带着300多名村民重拾草编手艺。如今的洛南草编,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草窝窝”。  

  “以前这些秸秆要么烧掉,要么烂在地里。现在这草都成了‘宝贝’,玉米苞叶每公斤能卖8元,小麦秸秆每公斤能卖2元。”洛南县四皓街道抚龙湾社区十九组居民董月娥说,她每年仅出售秸秆就能增收2000多元。  

  洛南草编的生态价值远不止于此。据统计,洛南巧手工艺品公司年均收购秸秆450余吨,相当于减少了同等重量的秸秆焚烧污染。公司还通过“秸秆换原料”的方式,鼓励农户收集废弃秸秆,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为草编生产提供了可持续的原材料供应。  

  在洛南巧手工艺品公司的生产车间,王小红正熟练地编织草筐。“我腿脚不便,以前靠低保生活,现在每月能挣1500多元。”王小红说,正是因为近年来洛南草编产业发展壮大,让她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洛南草编产业的“富民效应”同样惠及普通农户。董月娥告诉记者,她农闲时在家编织草篮,每月能增收1500元,“既不耽误农活,还能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据统计,目前,洛南草编产业已带动全县2.6万人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5月24日,在洛南县巧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员张小萍正在学习草编设计。“以前只会编传统样式,现在老师教我们用电脑设计图案,产品的图案更加丰富了。”张小萍说,通过免费培训,目前她已掌握了10余种新款图案的编织技法,也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  

  为提升草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洛南县构建了“培训+就业+创业”的全链条体系。2024年,全县开展草编技能培训28期,培训1077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64名;依托“洛南手工”劳务品牌,还与南京、西安等地建立劳务协作机制,推动草编技工持证上岗、跨省就业。  

  “我们公司下设1个专业合作社,3个香皂生产厂和1所技能培训学校,21个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实现订单生产,远销国外。我们还将开办洛南县致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设家政保姆等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解决留守村民缺少技能的问题。”屈军侠表示,随着《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实施,洛南草编也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让“洛南草编”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