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铜川市王益区塬畔村: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6-06 16:01:08

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铜川市王益区王益街道塬畔村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抓产业、强治理、优服务”为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四讲四比”(讲政策比思路、讲发展比增收、讲建设比项目、讲治理比机制),实现“农户收入、环境面貌、群众满意”三个提升,奋力谱写“千万工程”新篇,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基本情况

塬畔村位于铜川市王益区王益街道南塬,总面积4.5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50亩,户籍人口282户888人,党员41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2万元。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旅游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科普惠农先进集体、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30多项荣誉称号。

塬畔村示范巷道

主要做法及成效

“党建领航”绘蓝图,“红色引擎”增动力塬畔村党支部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把自身建设摆在首位,以拥有“三颗心”、做好“三种人”为理念(拥有一颗“热心”,做农村发展的领路人;拥有一颗“诚心”,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拥有一颗“公心”,做堂堂正正的清白人),以创建“五强”支部(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产业发展强)为目标,建立健全党组织建设“纵向到底”和联系服务群众“横向到边”体系,持续推行“党组织+党员+群众”工作模式,实行党员干部联户包抓定期走访制度,通过设岗位、定责任、亮身份、优服务,实现“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转变,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

塬畔村党支部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三大产业”促振兴,共富之路齐拓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千万工程”示范创建的核心之一。塬畔村聚焦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三个重点下功夫,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围绕特色兴产业。2007年,塬畔村栽植第一块樱桃园,拉开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序幕。2021年,市委、市政府做出“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安排部署后,塬畔村因地制宜,以发展大樱桃特色产业为载体,引进然硕优佳、美益果等现代农业企业,推进科迪亚、雷杰娜等高端品种种植,探索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双村联动”方式破解土地对发展产业的制约,不断扩大主导产业规模。经过17年的辛勤耕耘,塬畔村大樱桃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其中车厘子510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实现早熟(设施大樱桃)、中熟(露地大樱桃)、晚熟(车厘子)全周期供应,将以往的乔化栽植优化为矮化密植,传统批发零售渠道升级为盒马鲜生、京东超市等高端销售渠道,2024年供货价达到90元/公斤,打通产供销最后一公里距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村企合作强集体。村集体聚焦主导产业实施4个产业帮扶项目,与3个企业合作共建大樱桃园240余亩,年收益16万元,2024年村集体自主发展车厘子89亩。三是联农带农促增收。塬畔村在发展大樱桃主导产业的同时,培育引进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5家,建成生态养殖场6个、设施大棚100余座、农家乐两条街,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收益分红等多种模式将农户镶嵌到产业链上。

塬畔村休闲农家乐

“三股力量”强建设,宜居村庄展新颜

塬畔村将村庄建设作为“千万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动员引导财政资金、社会资金、村民筹工筹劳投入人居环境整治,先后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硬化通村道路9公里、支巷道路3公里,安装路灯246盏,栽植各类绿化树木3万余株,制作文化宣传墙面1000余平方米,设立垃圾回收(分类)点19处,全村巷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及市政自来水通达率、生活垃圾治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均达到100%,实现基础设施大提升。街道成立了34人的专职保洁员队伍,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鼓励引导村民参与管护,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实现人居环境有提升、村庄面貌有改善、群众意识有提高。

塬畔村通村道路

“三化共治”提效能,和美生活共描绘抓实网格化管理提升村民“幸福感”。建立健全“五聚焦五提升”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和“一约四会”作用发挥,对村内41名党员力量进行优化整合,不断延伸网格长度、广度,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小网格”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发挥“大作用”。

塬畔村“孝老敬亲”道德模范表彰大会

落实精细化服务画好治理“同心圆”。梳理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持续关注村民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实现信息掌握更及时、社会管理更精准、服务群众更精细,实现村民到村委会被动办事到村委会主动上门服务的巨大转变,大幅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加强信息化支撑撬动治理“大效能”。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服务数字化,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及时发布就业岗位、健康咨询、农业生产、灾害预警等信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经验启示

加强组织建设是基础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党支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基层组织,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塬畔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以“五好党员”为标准,当好政策宣传员、增收致富帮带员、困难群众服务员、文明乡风倡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提升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引领村级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发展特色产业是途径

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要途径是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发展好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才有物质基础和保障。塬畔村紧抓毗邻城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蔬种植、生态养殖、休闲采摘等多种经营业态,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体系。同时聚焦大樱桃主导产业持续发力,17年如一日,实现“技术、周期、渠道”三个跨越,形成“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

提升服务质量是根本

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塬畔村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坚持内外兼修提升服务质量。硬件方面,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做到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治理率三个100%,环境面貌大幅改善。软件方面,以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制度约束、活动促进、民主公开、需求满足,村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