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商洛市镇安县茅坪回族镇红光村利用北阳山下丰厚的天然牧草,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以及回族聚居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养殖、烤烟种植、中药材种植、劳务输出四大产业,走上了从高寒偏远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完美“蜕变”。近年来,红光村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积极探索“支部引领、支委领办、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凝聚起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基本情况
红光村因其地势较高,能够看到早晨太阳初升时发出的红色光芒而得名,全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29亩、林地8648亩及北阳山天然牧场14000多亩;辖4个村民小组487户1749人,其中汉族1户5人,回族486户1744人,占比99%,是商洛市一个典型的高寒偏远山区村,也曾是全市深度贫困村之一。近年来,红光村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回族文化,坚持以党建赋能乡村建设为主线,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浓墨重彩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红光村全景图
主要做法及成效
突出党建引领,筑牢基层“红”花
在党建引领下,红光村围绕“选准人、选好人”这个关键,积极实施“头雁”提升行动,选拔责任心强、敢于攻坚、善于作为、清正廉洁的致富能人、创业青年、大学生等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形成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2023年补选2名返乡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并建立了人才队伍数据库,8名年轻干部储备为后备干部,为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全面推行村“两委”班子及成员考核管理,注重工作实绩,强化结果运用。
目前,红光村超过90%的村“两委”成员接受了定期考核,确保了每位干部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考核管理制度的推动下,红光村形成了“党员带头干、干部争着干、群众抢着干”的干事创业氛围,党员们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村干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成功推动了5个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群众纷纷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来,为红光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激发产业活力,锻强共富“金”花
积极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通过党员、能人、大户带头示范作用,“建良舍、扩规模、用好料、施良方”,先后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发动230余户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共养牛1200余头、羊1700余只、鸡5000余只,成为全县最大的畜牧养殖村之一。
将烤烟种植作为本村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烤烟种植技术培训12次,培训村民120多人次,目前全村发展烤烟400亩,建成标准化烤烟炉22个。2024年,新增发展烤烟100亩,新增烤烟户4个,实现了烤烟种植技术、经验和设备从无到有的蜕变。探索种植连翘500余亩、五味子100余亩、苍术20余亩、猪苓10余亩,真正实现了从产业单一发展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红光村技术员指导烤烟采收
发力基础设施,激活发展“黄”花
积极发挥党组织协调作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同时,党组织不断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村民参与建设。截至目前,已修建15m3以上的蓄水池23个、抽水泵站3个,埋设水管20公里,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开展高压电路改造10公里,增加160千伏安变压器3台,群众用电问题得到解决。硬化通村水泥路5条23公里,院落路35条13公里,入户路41条10公里,产业路3条10公里。新建联通信号塔1座,电信信号塔1座、全村网络信号实现了全覆盖。2023年全村完成土坯房改造38户,2024年完成土坯房改造4户、危房改造1户,拆除危旧房屋40间,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
聚焦人居环境,构建生态“绿”花
将党建工作融入环境治理的全过程,通过党建活动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落实,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指导,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对村庄厕所、道路、庭院进行治理改造,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评比、奖励等系列活动,2023年完成厕所改造166户,全村农户卫生厕所达标率100%。
对村委会周边进行绿化美化,修建亭子2处,粉刷墙面400平方米,安装护栏800余米,翻砌石坎400立方米,硬化路面850平方米,修建排水渠160米,新修砌块砖护坎450米,修建步道300平方米,铺设石板场院300平方米,安装路沿石400米,安装路灯123个。修建旅游公厕1座,栽植花草200平方米。发动11名村组干部与26名保洁员、护路员对村内主干道、公共活动场所、房前屋后等区域进行清扫。
红光村农户家改造的厕所
加强基层治理,开好基层“蓝”花
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文明乡风的建设优势,通过落实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1844”机制,坚持用好阵地,结合村情实际,以党员中心户为主,在全村划分片区17个,选聘专职片长4名,兼职片长13名,进一步缩小管理半径,实施精准服务。2024年累计上报信息816条,召开片长培训会6次,化解矛盾纠纷21件。召开15次群众会、院落会,入户宣传防汛防滑、森林防火等政策20余次。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文明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评选2次,评选典型8名,设立“红黑榜”,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经验启示
“示范引领”与“全民参与”有机结合
红光村以党建为舵,将党支部铸就为发展的坚固基石,党员们密布在发展的每一个脉络之中,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红光村通过不断优化村民参与体系,让村民们深度融入、全程参与乡村建设,共同激发产业的蓬勃生机。
红光村秦岭山水乡村一步一景
“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双重提升
红光村在构建和美乡村中,党支部矗立在发展的前沿,党员们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坚持“外在美化”与“内在提升”并重,从村庄的面貌到村民的心灵,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全面发力。通过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让文明乡风如清泉般浸润心田。
“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红光村全方位聚焦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党建引领下,产业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各类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确保了产业布局既能实现“单点突破、一枝独秀”,又能促进“全面开花、均衡发展”。通过努力,红光村正稳步迈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乡村。
“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红光村将强化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紧密结合,精心策划行动方案,清晰界定各项职责与任务。在此过程中,党员干部们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的表率作用,使得基层党建成为全村发展的核心聚焦点,全村的发展进程又坚实地依托于党建的引领力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红光村迈向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