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丽在记录油菜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大伯,您要记得,今年插秧的时候一定插密一点。往年,咱田里的秧苗有点稀,不利于水稻高产……”
5月26日,在汉中市南郑区的农田里,马晓丽耐心叮嘱农户。
马晓丽是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多年来,她致力于农作物品种审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2010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马晓丽入职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
农业种植工作是个苦差事。汉中市一年四季都有作物要种植,衔接紧密,油菜和小麦还没有收获,水稻就已经开始育秧。
开展农作物试验需要频繁下乡,在不同生长期观察作物的性状表现。多年来,马晓丽为了不耽误记录试验,很少休假。
无论严寒酷暑,马晓丽都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在一线指导农户。
草帽里钻进昆虫、被农作物隔着衣服划伤四肢……这些,她早已习以为常。
同事开玩笑说,脏衣服已经是她的“标配”。马晓丽笑着说:“只有到农田里,我才能了解农户种植的难处。”
2019年,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毛寨村一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向马晓丽反映:他们培育的秧苗出现发黄和生长缓慢现象。
事关500亩大田的生产,刚下乡回来的马晓丽顾不上换衣服,迅速赶到田间查看。
她发现秧苗有些受冻,立即指导农户正确用药施肥。仅仅用了5天时间,地里的秧苗重新焕发生机。
“老师,多亏了您,我们才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合作社负责人说。
15年来,马晓丽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引进推广水稻、油菜、马铃薯、玉米等优质粮油品种20多个,引进并转化水稻机械种植、油菜轻简栽培等新技术10余项,开展农作物品种展示、试验示范30项(次)、配套栽培技术20项(次),推动了汉中水稻、魔芋、油菜、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栽培技术的进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这些年,马晓丽接连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第十四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等10余项奖项,还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我深知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会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致力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筛选和高产高效技术的引进推广,协助农业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为推进汉中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马晓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