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荞麦岭花海与青山相呼应,美不胜收。 记者 王健 摄
秦岭脚下的猕猴桃种植基地 资料图片
5月28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蓝田县委书记徐毅、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介绍各区在扎实推进2024年“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全力推动2025年“深化六个改革”方面有关情况。
据了解,蓝田县将聚焦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和西安大都市“后花园”定位,从七个方面攻坚发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蓝田实践注入强劲动能;周至县坚持目标牵引、改革撬动、政策加力,聚焦产业发展、民生工程、乡村振兴等领域,以“八个新作为”为抓手,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蓝田县 “七大攻坚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蓝田县荞麦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荣获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2个村入选全省“千万工程”典型案例……2024年,蓝田县以“破局之姿”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5月28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蓝田县将聚焦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西安大都市“后花园”定位,从七个方面攻坚发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蓝田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 三大跃升夯实发展根基
2024年,蓝田县以改革破局、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运行质效双升。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地区生产总值205.96亿元、增长4.6%,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产业转型多点突破。全县果蔬种植面积达15.7万亩,大西安“菜篮子”“果盘子”功能提档升级;水陆庵借势《黑神话·悟空》IP效应火热出圈,荞麦岭人气爆棚,全年接待游客3228万人次,文旅融合释放强劲活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培育市场主体2426户、总数达到4.11万户,县域经济底盘持续筑牢。
民生福祉持续升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新增城区学位1080个,建成眼科、产科等3个县级重点专科,17个新型城镇化项目让老城焕新颜;12个村获评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刷新”。
2025年 “七大攻坚行动”擘画奋进蓝图
2025年,蓝田县将实施“七大攻坚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激活发展新引擎。加快推进西安农产品物流城、中通西安智能科技产业园等142个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培育限上商贸企业不少于10家,电商主体不少于180家,实现电商商务交易额增长6%以上;发挥“村厨大赛”等活动带动效应,打造线上线下多业态消费新场景,让“流量”变“留量”。
构建产业新格局。建设12个联镇联村集体经济产业园,新增设施蔬菜、水果种植面积1200亩以上,食用菌产能破万吨;聚焦“西安研发制造、蓝田转化配套”,加速现有企业转型扩能,加速军民融合产业园、无人机感知产业园建设,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聚焦都市休闲康养产业,推动人口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
绘就和美新画卷。全力保障西蓝高速扩能改造,畅通14条市政道路改造提升,畅通县城“微循环”;新建白鹿原集中供水等项目,铺设供排水、燃气等管网15.5公里;深化“千万工程”,加快第四批21个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从“局部美”迈向“全域美”。
守好生态新底色。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加大李家河、岱峪等水源地保护力度,做好冯家湾水库项目前期工作,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确保生态质量持续向好。
办好民生关键事。精准实施县妇女健康中心、赛峪供水等10件民生实事;依托厨师学校、家政学校技能培训15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超1000人;推进17所学校改扩建,新增学位1200个;建成3家镇街养老服务中心、6所普惠托育机构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筑牢安全硬防线。深化防汛减灾“四项机制”,常态化整治交通、燃气等安全隐患;创新“枫桥+乡约”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铁脚板+大数据”打通基层治理末梢,全力守护群众安全和社会稳定。
强化作风硬支撑。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严抓“十个弘扬十个反对”作风要求;稳本组稿件由记者王卉采写
周至县 “八个新作为” 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在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今年周至县坚持目标牵引、改革撬动、政策加力,以“八个新作为”为抓手,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2024年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2024年,我们全力以赴抓经济、强产业、促振兴、护生态、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荣获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两连优’。”在新闻发布会上,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介绍。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202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9.53亿元,增速连续四个季度居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均居全市第一。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持续推进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连续十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浆果类第一位。举全县之力支持和服务保障集贤园发展,带动3万名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全产业链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周至位列“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全国第二位,荣获“2024年中国最美县域”。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全力推动城市更新,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依托产业片区,布局打造重点镇,辐射建设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两山”路径越走越实。持续放大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模式”效应,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业态,村集体收益20万元以上村163个,占比达61.7%,带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7.1%。
民生改善可感可及。创新实施教育校(园)长竞聘制、干部交流轮岗制,周至教育综合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二。全市率先推行县级医院“一个诊疗周期挂一次号”惠民措施,住院费、药品支出同比大幅下降。创新打造“周到老饭桌”养老服务品牌,入选全国老龄化社会建设创新案例。扎实开展平安周至建设,获授全省“平安银鼎”。
2025年 “八个新作为”激发创新活力
新的起点,2025年周至县以“八个新作为”为抓手,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在激发经济活力上展现新作为。聚焦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安排在建项目152个。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打造沙河水街、中安新天地等一批特色商业聚集区,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展现新作为。建立周至猕猴桃2.0发展版本。继续举全县之力服务保障集贤园发展。加快旅游设施提升、智慧旅游等项目建设,打造“源来周至·多来多福”现象级文旅IP。
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上展现新作为。大力推进全国“五好两宜”试点村建设,接续打造10个县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力争2025年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80%。扩大“党建+网格员+在职党员”共治模式,让乡村和谐有序、充满活力。
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上展现新作为。打造一批便民场所、畅通外联通道、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样板。
在践行“两山”理念上展现新作为。坚决守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扩大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模式”覆盖面,持续提高绿色竞争力。
在建设文化强县上展现新作为。依托集贤鼓乐、起良造纸等非遗传习基地加快建设,全力建设陕西秦腔“戏窝子”全域展示区、西北地区秦腔文化溯源地。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组建高等教育专班,打造学科集群、科研基地。组建电网专班全力推进,补齐周至县与主城区电网差距。推进公有制卫生室建设,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优质服务。
在筑牢安全底线上展现新作为。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源”起周至,“福”随客至,未来更可期!如今的周至县,正怀揣“闯”的勇气、“创”的激情、“干”的务实态度,充分释放“周山至水”所蕴含的创新活力与内生动力,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猕猴桃产业铺就群众幸福路
在周至县,猕猴桃拥有40多年种植历史,如何将这一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5月28日回答记者提问时,在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的陈述中,周至县的发展思路格外清晰,将通过强力推进“九大提升工程”,让猕猴桃产业铺就群众的幸福路。
周至是中国猕猴桃之乡,是猕猴桃的原产地和最佳优生区,目前种植面积43.2万亩,年产鲜果59万吨,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全县有32万群众嵌入猕猴桃产业链条,在重点果区人均年收入达21500元。
坚持产业化发展。科技赋能现代产业升级,成立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首创猕猴桃即食技术,自主培育“翠香”“瑞玉”等新优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0%以上。
坚持市场化引领。全县建成猕猴桃贮藏库2680座,培育深加工企业26家、包装企业28家,周至县年加工猕猴桃系列产品15万吨,深加工能力占全省的90%。
坚持品牌化突围。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叫响“周至猕猴桃、鲜甜自有道”区域公用品牌。
本组稿件由记者王涛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