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咸阳市秦都区:“五心五美”全链条 绘就乡村振兴五彩画卷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5-28 15:23:03

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全链条蓄势赋能、全链条真情服务、全链条集成管理,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治理美”“生态美”“乡风美”“产业美”“生活美”的“五心五美”乡村振兴新格局,谱写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篇章。

基本情况

秦都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建都而得名,现为咸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10个街道,其中包含3个涉农街道,48个行政村,农村党员2645名。马庄街道被评为“整镇过硬、整县提升”示范街道,马庄街道东界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双照街道庞东村被评为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双照街道大魏村、庞南刘村,马庄街道林孟村被推荐为全市“千万工程”示范村。

大魏村一角

聚焦“初心解忧” 描画善治为民“治理美”

积极探索“党建+村管事”治理模式,打造秦都“枫桥经验”。以组织建设为“核”,铆定治理“圆心”构建起以“党工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架构的动力主轴,48个行政村选优配强173名村民小组长,设置363名党员中心联系户,全力打造乡村治理“生力军”。依托驻村干部、街道干部及村干部,全面掌握群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瞄准群众“小需求”,确定服务“小目标”,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以为民服务为“轴”,拉长治理“半径”构建“受理—处置—跟踪—反馈”全链条闭环处理机制,形成“党员在格中走,事情在格中办”治理格局,组织384名网格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等志愿服务活动。庞南刘村充分发挥“银发”力量,成立“五老说事团”,以“唠家常”的形式为民帮困,共接待群众70余人次,解决问题60余件,群众满意率高达99%。以共治共享为“实”,丰富治理“内涵”积极推进“党建+养老驿站”“童心港湾”等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基层阵地服务功能。通过“部门+尖兵”双引擎的方式,引导机关干部向“下”扎根,帮助解决群众诉求320余件。大力推广信访工作法治化机制,以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等为主体,组建了34支135人的调解队伍,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平台,真正把信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提升群众满意度。

深入基层开展信访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聚焦“初心解忧” 描画善治为民“治理美”

借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坚持“党支部引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突出党组织、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绘就党建引领“一片红”组织党员和村“两委”干部,创新构建“‘五星’支部创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各村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号召党员带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党员联户”的党员定期到所包户进行卫生检查、督导机制,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同创星”的良好局面。布好生态建设“一盘棋”对48个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进行“地毯式”排查,针对21个未达标的村级阵地,按照财政出一点、党费补一点思路,区财政补助618万元,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路灯、小花园、小图书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服务中心”。扮靓生态文明“一片绿”以“绿、美、净”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创新推出家门口的“一米菜园”理念,打造美丽乡村“一街一景”“微景观”,结出乡村振兴“宜居果”。积极推进“户集村收、街道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农村公厕8910座,保证了乡村清洁。每年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赛、比、评”活动,解决“民生小事”,让“好风景”成为乡村振兴“好钱景”。

聚焦“实心塑形” 描画移风易俗“乡风美”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支“两委”重点工作,组建红白理事会机构,组织开展“支部书记上党课”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起“笔”共立文明“风向标”48个村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杜绝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搭建“拉网式”服务平台,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800余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每年举办“好公婆”“好媳妇”“好孝子”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学典型”“当典型”的良好社会风尚。

“好公婆”“好媳妇”“好孝子”年度评选表彰现场

行“笔”共建文明“乡土音”把农家书屋、田间地头变成“宣讲场所”,把“普通话”改成“土方言”,依托“小板凳议事会”“星火宣讲团”等形式开展宣讲180余次,将党的各项惠民惠农政策面对面传递给群众。以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用“说快板”“唱秦腔”“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文化活动300余场次。落“笔”共绘文明“新风尚”积极探索“幸福养老互助”和残疾人关爱服务模式,为生活困难、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将“育家风”融入日常。林孟村村“两委”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为2名贫困大学生每月提供500元生活补助,每年为“准大学生”发放奖学金,以“红心”聚“民心”。对16名“秦都好支书”进行宣传,形成了人人争当模范的干事创业氛围。

聚焦“诚心赋能” 描画兴业富民“产业美”

依托特色资源,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切实解决产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优等问题,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把舵定向”破题结合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种植何首乌、羊肚菌、凤梨等“稀有”果蔬。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讲好“乡村故事”,建成刘古愚纪念馆,走出“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按照“建设一个工作站,形成一支团队,培养带动一批人才,促进一项产业,服务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建成鑫诚农业等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7个,实现了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政策复暖”破冰积极探索“党建+金融”新模式,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秦都区财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每年列支300万元贴息资金撬动秦都农商银行3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金融支持贷款贴息项目。目前,已为新型经营主体发放金融资金1323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百花齐放”破局以市场为导向,使“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府南村火龙果采摘园,实现了让南方水果“移民”本土的美好愿景;庞南刘村着力打造大棚种植区、大田蔬菜种植区、基本农田粮食种植区等“一园八区”新兴产业集群;林孟村绿丰源果蔬农业合作社的吊蔓西瓜,以其“黄皮红壤”“绿皮黄壤”的“高颜值”,开启了村民的“甜蜜生活”。

村民种植的葡萄喜获丰收

聚焦“暖心共富” 描画共享幸福“生活美”

立足实际,找准特色,注重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推动资金向资产转型、村内向村外转型,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盘活资源促增收

通过入股、出租、承包等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实现村集体经济“活水长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清化收”专项工作,共清收各类经济合同2954份,通过合同清理规范收回集体土地607亩,收回集体资金520.3万元,终止合同331份。筑牢三资管理“防火墙”,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收益提升,扎紧扎牢村集体“钱袋子”。

稳岗就业促增收

多措并举发展乡村产业,以产业促就业。林孟村福洁保洁公司为17名低保户提供了工作岗位,助力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乡村公益“小岗位”托起就业“大民生”。消渡村赛美盛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家政服务专业人才1300余人,传统手工技术学员300余人,果蔬种植技术人员8000余人,使农村800余人实现了持证外出务工,打造群众增收“聚宝盆”。

抱团取暖促增收

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采取村集体资产入股、农户土地入股、企业资金入股等方式,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种植、文旅等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广“强村带弱村”模式,积极向“弱村”延伸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协助“弱村”发展特色产业,奏响强村富民的“协奏曲”。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