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延安市黄陵县:“两包两带”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5-27 16:33:08

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延安市黄陵县紧紧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大使命任务,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组织振兴为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施以“党员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包村和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为主要内容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包两带”机制,推动组织联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举全县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基本情况

近年来,黄陵县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扛牢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成效,但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包抓责任落得不够实,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利用不到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成为制约全县乡村振兴、农民共同富裕的瓶颈。

索洛湾村和韩塬村结对发展“五新”果园

2022年以来,黄陵县按照“全域覆盖、全面推进”的思路,探索推行“两包两带”机制,着力解决“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径。2023年黄陵县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省委书记赵一德对黄陵县“四贷两保”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批示肯定,相关做法多次被新华网、央广网、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按照“当年固底板、半年见成效、年年有提升、三年大变样”的思路,在全县推行“两包两带”机制,推动工作力量、资源要素向基层集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强化“包”的责任  让干部力量在一线汇合

建立党员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包村的“两包”责任体系,通过合理划分片区、落实包联责任,推动领导指挥在一线、责任落实在一线、干部作为在一线,充分激发乡村振兴使命担当。注重精准分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县105个村划分为24个片区,每个片区覆盖3至5个村,至少有1个产业兴旺、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的强村示范牵引、辐射带动。坚持“一县一规划、一镇一品牌、一片一特色”,聘任7名专家因地制宜编制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片区实用性村庄规划,推动连片规划、连片实施、连片提升。注重精准包联结合领导分工、聚焦部门职能、立足片区实际,由24名党员县级领导“挂帅”包片,全面负责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先后召开150次片区协调会抓推进,开展240次调研走访摸实情,推动解决民生诉求、信访积案等115个;选派105名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特派专员”一对一包村,牵头制定实施村级发展计划和三年帮扶计划,蹲点调研理清发展思路520条,实施惠民项目320余个,以真包实联、真抓实干凝聚起连片发展、村村提升的强大合力。注重精准实施建立“县委主导、专班推进、乡镇主抓、片区牵头、村级实施”的“五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县级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双挂帅”,18个县级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综合协调、政策业务、宣传培训、规划衔接等5个工作组和1个智库团队为“作战中心”具体推动。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季讲评、半年总结、年度考核,形成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激发“带”的活力  让优势资源在一线整合

通过“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让村与村结盟、户与户结对,实现抱团发展、合力发展,推动村级组织由“弱”到“强”,产业发展由“散”到“合”,农户由“贫”到“富”,筑牢村级持续发展、群众共同致富根基。组织共建以片区为基本单元成立24个联合党总支,由镇(街道)包抓领导担任党总支书记,县级“特派专员”和片区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委员,组织召开联席会议96次,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58次、讲授专题党课35次,以党员联管、会议联开、活动联搞、服务联动,不断强化村级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发展共谋坚持示范带动、资源联动、发展互动,以联合党总支为“中枢”、联建村为“节点”,优选片区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的43个示范强村结对帮带62个发展相对滞后的中等村和薄弱村,通过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乡村治理等,结对发展“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主体、新模式、新装备)果园650亩,帮助产销对接300余万元、转移劳动力750人,推动村级发展由“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

隆坊镇湖羊托管分红到手

农户共富全面摸清农户实情,分类建立工作台账,突出供需对接、精准匹配,引导村“两委”成员、党员以及在产业、技术、营销、经商、劳务方面有帮带能力的“五类大户”649户与1658户一般户、脱贫户和“三类户”结对子,通过转移就业、产业托管、土地流转、技术改进、产品销售“五带动”,推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户流转小户土地1200余亩,托管“小、散、弱”果园350余亩,提供就业岗位115个,实现先富带后富、户户有增收。

发挥“考”的效能  让干事热情在一线聚合

坚持平时了解掌握与年终综合考核相结合,突出目标管控和结果导向、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以真考实考激励干部真包真联、实干担当。

以考定责

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两包两带”《年度考核工作方案》和《工作实绩考核实施细则》,针对“保留提升型、城乡融合型、搬迁撤并型、特色保护型、留白过渡型”五类村,设置7个方面35项差异化考核指标,以科学精准的指标体系细化责任、量化任务,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以考亮绩

实行捆绑考核,各村考核分值作为包抓单位考核分值,辖区内各村考核平均分值作为镇(街道)考核分值,并综合平时了解掌握、社会评价等确定年度考核结果,确保考得准考得实。年终考核结束后,在优秀和一般等次中分别确定2个“红榜”、2个“黑榜”,让先进有干劲、后进有压力。

以考促干

坚持把考核结果与涉农资金倾斜、干部选拔任用等结合,实行考核结果“一票定档”,对年度考核前10位的村全力保障乡村振兴资金需求,前30位的村优先安排涉农资金,对后30位的村核减30%涉农资金,对后10位的村核减50%涉农资金。

对排名靠后10个村的包抓部门单位,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一般等次,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任用或进一步交流使用,对年度考核末位的行政村和包抓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和约谈;对包抓成效明显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村“两委”班子成员优先推荐参加乡镇公务员考试,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工作成效

“两包两带”机制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夯实筑牢基层基础、盘活用好各类资源要素、锤炼提升干部作风能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保证。

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联建党组织引领,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不断筑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效应持续释放,全县先后建成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8个、市级示范村36个,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现转化提升,培养储备219名村级后备力量,18名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99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一线,锻造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产业发展的内生力进一步激活

通过“村带村、户带户”,有效盘活乡村资源、激活发展潜能,设立5000万元“招才引智政策兑现资金池”,引进智库团队5个、涉农专家人才92名,整合各类资金2.01亿元,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项目365个,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9523.1万元,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清零,90%以上的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83元、增长8.8%,分别高出全省、全市4.4、7.8个百分点。

店头镇苍术种植大户指导村民改进苍术种植技术

基层治理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党建引领,各村“党建+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等制度有力落实,“领办代办、便民服务”“党员巷道长”等机制持续深化拓展,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普法宣传教育等工作常态化推进,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100余件,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难事,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陈发虎:保护秦岭生态 推动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商洛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价值转化成势见效,“中国康养之都”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5月25日,来自全国的10位院士专家齐聚商洛,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记者就秦岭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